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2-11-25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这是该皮书的第8册。青少年蓝皮书基于调查数据,以监测和研究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网络空间行为,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代际/家庭互联网运用相互关系,互联网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影响等为主要研究目标,以全国在校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抽样调查覆盖全国十个省市地区,百余所学校,持续进行问卷调查和多种调研,累计完成学生样本超过9万人。本部蓝皮书提供了当前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第一手资料,聚焦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的热点、难点,给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

  蓝皮书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

  1. 线上聊天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上网需求,联络现实社会的朋友成为该群体网络社交的主要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在促进未成年人交往方面大多扮演工具角色,主要为与线下好朋友保持联系提供一种途径,线上结交新朋友比例低。在网络交友方面,超八成未成年人表示网络好友大多为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关于网络交往,30.4%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与现实好朋友保持联系,9.2%认为能够及时了解好友动态,9.8%认为与好朋友保持互动能够提升游戏体验,占比高达一半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网络与现实好朋友建立联系。同时,在面对多元化的上网选择时,线上聊天也成为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一大需求,占比高达31.3%,仅次于在线学习和休闲娱乐,证明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

2. 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进行交友占比较低,现实因素影响其网络交友意愿

  调查数据显示,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友在未成年人中占比最低,为5.5%,这主要与未成年人个人的成长环境具有密切联系,而是否能与网友发展形成长期稳定关系则具有随机性,认为可能会和可能不会共占比55.3%。具体来看,男生通过互联网结识对象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和高中生,更愿意与互联网上认识的对象进行交往,乡村未成年人比城市未成年人更喜爱在互联网上结识新对象,留守儿童与亲子关系不和谐的未成年人更愿意通过互联网交友,这说明互联网交往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主要发挥一种弥补和陪伴功能,根源在于对现实关系的不满足。在认识网友途径方面,“一起聊天”、“朋友的朋友”以及“一起玩游戏”占比位列前三,分别为42.2%、39.7%、36.2%,说明未成年人网络交友以现实关系、互动关系以及情感交流为主,主动寻求认识朋友比例较低,占比10.3%,这也说明未成年人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自主意识还较弱,结识网友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同时网络新现象的出现也扩大了未成年人网络交友的范围和选择,包括网络游戏、网络送礼物、网络评论以及网络自主推荐等,打破了过去单一的交友形式和交友渠道。

  二、互联网后喻文化现象盛行,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

  蓝皮书指出,互联网后喻文化现象盛行,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

  1. 家庭内代际存在数字鸿沟,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普遍高于家长

  后喻文化与前喻文化、同喻文化相对应,是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的文化传承模式,与前喻文化相对应,也即“反向社会化”。未成年人由于自幼身处信息化环境当中,接收和学习互联网新技能的能力天然强于长辈,因而,数字反哺在代际经常发生,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未成年人向长辈传授数字知识经验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孩子教家长上网在不同情况下的比例均高于家长教孩子上网的比例,其中“有时会教”和“经常会教”分别占比55.2%、33.1%,二者之和接近90%。而在家长教孩子上网方面,有29.1%的家长从来没有教过孩子上网,5.5%的家长不上网。这显示未成年人在学习掌握新媒体技能方面有显著优势。

  2. 小学生更爱教家长上网,男生教家长上网意愿强于女生

  在后喻文化中,不同性别未成年人的数字反哺行为也呈现一定差异。其中男生整体的反哺意愿强于女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和女生的数字反哺意愿均在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小学阶段男生和女生教家长上网技能占比最高,“有时教”和“经常会教”共分别占比77.9%、76.5%,女生在小学阶段“有时教”家长上网技能中占比最高,为62.6%。高中阶段男生和女生从不教家长上网比例最高,分别达42.2%和45.4%。除性别因素外,年龄和学业年级差异在未成年男生和女生数字反哺家长行为中影响最为显著,其中的原因值得关注。

  三、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

  蓝皮书指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时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化生活逐步普及,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有所部署。2013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2017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2018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首次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2021年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要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升级校园基础设施。

  随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提升较快。从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近100%。2020年为应对疫情,开发成立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以支持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特别是为边远贫困地区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至今累计浏览次数超过60亿次。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生态,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用网

Ⅱ 分报告

2. 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现状

3. 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性别比较

4. 2022年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比较

5. 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会交往

6. 2022年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网络保护

7. 未成年人饭圈文化现状、问题与治理

Ⅲ 专题报告

8. 2022年互联网对未成年人认知和态度的影响

9. 未成年人网络模仿行为

10. 未成年人的网络自我表达

11. 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及用网保护

12. 家庭氛围对于未成年人上网习惯的影响

Ⅳ 区域报告

13. 内蒙古未成年人群体互联网运用现状

14. 湖南未成年人群体互联网运用现状分析

15. 山西未成年人群体互联网运用现状

16. 广西未成年人网络运用和行为特征

17. 澳门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研究

Ⅴ 附录

18. 附录1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19. 附录2“第11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2022)技术报告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A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