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0~2021)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10-28

  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0~2021)》。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0~2021)》以“聚焦中小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由总报告、评价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和案例篇五部分组成。

  总报告对中小城市的内涵和数量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中小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全面阐释,对全国38个超千亿元县市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中小城市发展成就进行了集中论述,对中小城市“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重点剖析,对中小城市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描绘。报告指出,中小城市要把握时代性变革,加快要素流动和开放合作,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优势提升,重构新发展阶段战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评价报告包含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和人均GDP超2.5万美元中小城市样本分析两方面内容。中小城市指数研究报告发布了2021年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等名单。对全国人均GDP超2.5万美元的24个县级行政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分报告从2021年开始将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特色小镇建设、社会治理等中小城市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深入剖析主要问题,全面总结特色经验,为中小城市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支持。

  专题篇涵盖了中小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口流动、土地开发、人居环境、营商环境与政府效率等方面内容,为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案例篇收录了全国不同区域十余个中小城市及特色镇在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土地改革、营商环境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科技创新、“两山”建设、新型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产学研、“三化融合”等方面的丰富实践。这些城市的实践创新性强,特点突出,经验鲜活,成效显著,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1.中小城市在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中应从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绿皮书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继续推进新型城市化,仍然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加快中小城市发展,优化中小城市布局,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要围绕新发展阶段的目标,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国内循环为主体,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全面发展,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到63.9%,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为45.4%。过去1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预计未来10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幅度仍会保持在1个百分点以上。直到城市化率达到75%以后,城市化的速度才会明显降低。中小城市在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中,应从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处于都市圈和城市群内的中小城市,要抓住中心城市功能疏解的机遇,利用自己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服务和人口,强化与中心城市的功能互补和内嵌式关系,完善与中心城区的大容量、便捷、立体交通体系,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商务圈,构建同城化、一体化的产业集群,以优美、舒适、宜业、宜居的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成为都市圈、城市群中的新亮点。

  二是抓住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机遇,充分发挥县城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增强县城对企业的吸引力、对产业的支撑力、对人口的承载力,逐步把县城发展成为20万~50万人口规模的中小城市。借鉴浙江、苏南和珠三角的经验,如果“十四五”以至未来15年全国有1000个县城及县域经济达到目前“百强县”的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将形成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新动能。

  三是鼓励支持一批特色小镇发展为中小城市。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明星小镇,如诸暨大唐镇、绍兴柯桥镇、江阴新桥镇、佛山西樵山镇、东莞虎门镇、邹平魏桥镇、巩义回郭镇、湘西凤凰城、保定白沟镇等。这些小镇的经济和人口规模都已达到中小城市的水平,目前仍沿袭镇的行政建制,已经远远不适应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应当适时实施“镇改市”,赋予它们更大的管理权限。美国的硅谷湾区,实际上就是以旧金山为中心、由200多个相互独立的特色小镇组成的,每个小镇都称为市,拥有独立的行政、财政和规划功能,在投资环境、居住环境上相互竞争。这个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四是中小城市要向“专精强美”的方向发展。“专”就是产业要专业化,突出一个主业,不求全;“精”即产业技术水平要高,产品质量要过硬,要创造全球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强”即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要强,市场占有率要高,企业盈利水平要高;“美”即工作生活环境必须美丽怡人,能够吸引高端人才前来居住和从业。要重视完善各类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出口型服务业,重视发展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交通、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服务事业。

  2.中小城市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2021年则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小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差异大,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城市群内的中小城市与偏远区域中小城市

  城市群内和邻近中心大城市的中小城市,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与中心大城市联系紧密,是城市群发展壮大的重要支点。此类中小城市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大城市的联系与对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支撑城市群的发展。

  不在城市群范围、地处偏远区域的中小城市远离中心大城市和省域城市中心,往往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属于“经济冷点”。这些中小城市大多位于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的任务艰巨,必须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共同参与和责任分担机制。同时,加快产业发展,择优建设与特色契合的产业园区,由上级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某些产业向此类城市转移。

  明星中小城市与发展停滞或收缩型中小城市

  一些明星中小城市,由于正确的发展路径、良好的区位条件,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进程中走在了前列。如江苏昆山市坚持创新驱动,成为中小城市的一面旗帜;湖南长沙县创建“两型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领跑者;成都市双流区统筹城乡发展,辽宁海城市力求四化协同发展,分别成为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明星城市。这些明星中小城市,要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向产业集群化、产业生态化方向发展提升,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和引领者。

  一些资源枯竭、经济发展停滞、产业升级遇阻、人口持续性减少的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精准分析,找出原因,因城施策。对于产业基础薄弱的中小城市,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特点,培育新产业,借力发展;对于人口密度过低的中小城市,则需要优化区划调整,充分发挥主城区规模经济聚集优势,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动力源。

  特色中小城市

  特色中小城市,如旅游城市、矿产资源型城市等需要依托特色资源禀赋实行错位发展,重构竞争力。

  旅游型城市。旅游型城市首先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基础上谋求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要不断丰富产品业态,基于旅游“体验性为主”的特点,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摆脱过度依靠“门票经济”,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有效结合,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最后,针对人们对健康生活追求,推动旅游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城市同时也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高的城市,要借助生态优势,培育壮大康养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将“好资源”转化为“好产品”,“好产品”衍生出“大产业”,“大产业”带来“优发展”,真正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依托矿产资源发展的城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源枯竭的问题。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会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如德国的鲁尔矿区、法国的洛林矿区等。我国在近几年陆续确定了69个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其中煤炭城市37座、有色金属城市14座、黑色冶金城市6座、石油城市3座、其他城市9座,涉及总人口1.54亿人。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地方财政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中央加强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截至2018年,累计转移资金1600亿元,有力支持了这些城市转型升级。当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未来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矿产资源型城市的核心问题是产业转型,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多元并举、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深度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加强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联系与协同,根据城市特点推动城市特色发展,彻底改变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格局,增强资源型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老少边穷区的中小城市

  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陆地边境地区、连片贫困(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偏远,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人才匮乏,其经济发展迟缓。这些地区是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短板。对于这些地区,必须高度重视其历史贡献和战略地位,以现有中小城市发展为重点,推进城市化与异地生态移民相结合的人口优化布局,根本改变过度紧张的人地关系,为共同富裕奠定稳固的基础。一方面,要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中的通达便利性,拓展发展半径。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积极培育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增强老少边穷地区自身造血功能。对于边境口岸城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边境贸易、金融服务、交通枢纽等功能,建设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

  新时代的中小城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小城市要紧紧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推动要素流动和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双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化提升,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3.全国百强县综合经济实力连年增强,强区强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领头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发展阶段对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构建和完善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引导中小城市树立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总结中小城市创新发展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客观评价中小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总结城市一般性发展规律,探索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小城市发展理论体系,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倾力构建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系统工程,持续16年对中小城市发展指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逐年推出阶段性研究成果。绿皮书研究显示,百强县的综合经济实力连年增强,从总量规模来看,入围榜单的100个县市,以占全国1.86%的土地面积以及6.5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42%的GDP及3.80%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国的8.66%。而入围榜单的100个市辖区,以占全国7.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1.38%的GDP及4.53%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国的11.31%,强区集聚优势凸显。2020年,百强县市的GDP达95732亿元,平均GDP接近千亿大关,而百强区的GDP达115616亿元,平均GDP更是突破千亿,强区强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是中国各区域城市里的标杆。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中小城市2021年度发展报告

Ⅱ 评价报告

2. 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3. 人均GDP超2.5万美元中小城市样本分析

Ⅲ 分报告

4. 中国中小城市脱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转型路径

5. 2021年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

6. 2021年中小城市法治治理体系与法治能力现代化发展报告

Ⅳ 专题篇

7. 我国中小城市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分析

8. 中小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9. 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10. 撤镇设市对镇域发展的深远影响及相关建议

11. 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Ⅴ 案例篇

12. 以创新创业绘就苏南模式转型升级新样本

13. 长垣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4. 如皋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报告

15. 梅河口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案例

16.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

17. 厚植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两山”理论的当涂实践

18. 新型城市化实践与思考

19. 泸州江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践

20. 加速“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推海虞高质量发展

21. “三化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中小

  如需《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0~2021)》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