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健康宅”:你“云”健身了吗?

来源: 皮书说作者: 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02-23

  灵魂拷问:原地过年、春节“宅”家的你运动了吗?

  2020年初,在全民抗“疫”居家隔离的情形下,面对高昂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大量的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场馆被迫关门,高速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众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反而被进一步激发,体育健身线下消费遭受重创的同时,在线健身行业一时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互联网+”也成为了健身产业的热潮,相信很多皮友们的手机里一定会有各种运动类APP~

  在“宅经济”的推动下,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正经历一场转型升级,不断衍生出新业态,呈现出新趋势:“人造肉”、“减糖食品”、“线上直播课”、“可穿戴智能设备”......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燃烧卡路里的打开方式有哪些新变化吧~!

  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新业态、新形式、新趋势

  1.产业新业态

  (1)体育健身管理培训潜力巨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居民体育健身休闲需求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故而体育健身休闲类企业的数量也急剧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行业内的健身教练、营养顾问、咨询顾问、经营管理人员等专业从业人员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性体育健身休闲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风险,专业人才的缺失是阻碍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因素。既懂体育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是当前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最稀缺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人才之间的竞争,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不仅能够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企业的良好运转,更能有效推动体育健身休闲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故而体育健身休闲行业人才培训的发展潜力也备受业内关注,培养和建设体育健身休闲机构专业从业人员队伍,以满足市场对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体育健身休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这既是解决体育健身休闲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技术短缺、管理不够规范、经营成本过高、盈利困难等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场需要填补的一大空白。

  (2)运动健康食品行业逐步兴起

  在疫情的影响下,用户更加重视健康,钟南山、张文宏等专家学者的发声,科普营养师和健身教练的教育传播,为健康食品消费带来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功能性食品消费改善健康状况已成为潮流文化,运动健身营养品已成为食品消费领域的新势力。2020年第一季度,运动健康食品成为电商平台发展最快的食品品类之一,各大健身企业和食品集团开始陆续布局运动健康食品行业。随着行业品牌方的宣传推广、用户对运动健康产品认知的转变,运动健康食品行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层面差异化。轻食、代餐、补剂、健康零食、新型饮品、功能性食品等各个品类层出不穷,这些产品融入了大量科技的元素,如采用“人造肉”代替“红肉”、用调味剂减少食品的“糖分”、生物活性肽的广泛应用等。不仅在食品的口味上投其所好,在食品的功效上也有明显的提升,在品牌的设计上更是引发用户的共鸣,市场的反响较好。在产品的形态和有效成分的双重驱动下,产品层面的差异化明显,这对于推动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受众需求多样化。运动健康食品行业所涵盖的领域较为宽泛,既包括当下的代餐业,也包括功能性食品业,健康养生、方便快捷、美味可口成为当下用户主要的利益诉求点。三是营销渠道立体化。人们健康“防御”意识的不断增强,尤其是拥有较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25~45岁人群,对于自身健康饮食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为健康食品市场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营销、场景、社群等因子的创新是未来行业增长的重要杠杆。健康食品零食化、即食化、功能化、跨界化、爆品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3)新型健身工作室发展迅速

  在传统健身房受同质化竞争、重销售轻运营、收入模式单一、忽视用户个性化需求等因素影响陷入经营困境之际,专注于几门课程、几项特色服务的健身工作室在当前的健身市场实现了井喷式发展。随着用户需求的细分,就像餐饮业发展到后来有不同的菜系一样,新型健身工作室也将迎来更好、更细分的发展,但这一切都要归于用户需求上。运动健身的潜在用户规模巨大,未来的健身行业或将迎来更大的改变,也将会有更激烈的竞争。与传统健身房不同,新型健身工作室将课程拆分,不断细化,以减脂、塑形、瘦身、体态恢复等为目的,以小团课等方式展开,由教练授课并对课程负责。新型健身工作室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满足用户的需求,“课程+社交+小额消费”的模式满足了当下用户的需求,也让很多健身小白用户从传统健身房转到新型健身工作室。“互联网+”时代下,以乐刻运动、快快智能健身、超级猩猩健身、优私健身等为代表的新型健身工作室迅速崛起(见表2)。以乐刻运动为例,运动平台逻辑串联场地、人和货(课程SKU),在扩充场景和货物端(私教、小团课等)的同时,做好用户黏性和复购工作,凭借主打月卡制、24小时、无推销、小型化、智能化的运营模式,在市场迅速崛起。

  1

  (4)运动健身类App不断更新

  2019年以来,各类运动健身App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整进散出”平台模式迅速得到用户和资本的青睐,各种创新模式从垂直细分领域切入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以“运动健身视频教学+社交”作为切入点,诸如“火辣健身”“FitTime”“Keep”“悦动圈”等软件;第二类是以预约教练作为切入点,如“青橙”“约教练”“叫练”等软件;第三类是以个人健康数据作为切入点,如“乐动力”“猫扑运动”“华为运动健康”等;第四类为其他型,主要为各大品牌健身企业自主研发的企业类App,如“金吉鸟”“一兆韦德”等。QuestMobile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2月,运动健身App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至8928万人,同比增长了93.3%。虽然增长数据与疫情催化运动需求有关系,但本质还是存量市场渗透。从几款典型运动健身App的用户数据来看,月活跃用户数基本在千万人级别。一般用户会选择长期使用一款App,这说明用户较分散,App间的相互渗透率不高,用户集中度低。另外,从用户使用数据来看,无论是活跃度还是使用时长、使用频次等,关键用户数据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均处于中低水平(见表3)。

  1

  (5)线上健身直播产业粗具规模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拉动互联网健身需求激增,居家健身运动成为时代主流文化。在体育健身线下消费遭受重创的同时,众多健身类企业面对“宅经济”的火热,纷纷布局线上,开始发展线上健身直播产业,在线健身行业一时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疫情影响下,线上直播课程成为体育健身企业维持会员黏性和企业开源的重要手段。一些品牌健身企业瞄准了线上市场,通过教练拍摄教学视频或直播的形式,以维系企业与用户的关系,诸如Justin & Julie、Shape塑健身、超级猩猩健身、一兆韦德、Z&B、中航健身会、乐刻运动、PP体育等。此外,还有专注于提供线上教学服务的企业,例如人马君、Wake、SPAX、TT直播健身更是在此次疫情下迎来了流量的大爆发。“直播带货”造就体育健身消费新商机。“直播带货”的衍生品层出不穷,例如奥运冠军直播健身活动,这些形式满足了多样化的健身需求,一些知名品牌的健身平台还通过专业健身教练和奥运冠军指导健身,售卖相关产品。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近距离商品展示、导购,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实现商品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大幅度地降低了商品宣传和营销成本。疫情期间,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直播带货”成为消费热词,众多的体育健身类企业开始捕捉新的消费热点和商机。正围绕“直播带货”的模式与专业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洽谈,积极布局直播、社群营销等线上新零售。

  (6)智能健身器材装备行业日益崛起

  智能化是一个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智能健身器材装备可以为广大用户群体推送健身练习计划、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和健身提醒服务、促进社会交往等,极大地增强用户体育健身的科学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在智能装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运动健身智能装备也为体育健身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革新。智能运动装备是指拥有智能性及数据传送功能,能够起到实时监控、优化运动表现、自主性操作等作用的实物性产品,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跑鞋等。绝大多数的智能运动装备能够监测并处理生物性和生理性数据(如监测距离、卡路里消耗、运动强度、心率等),并将多种数据实时传送到手机等客户端。智能运动装备由于能够收集用户大量的一手数据,因此可以预测未来其会成为公司制定营销策略和商业运作时的重要依据。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运动健身产品的智能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跑鞋等可穿戴设备的广泛流行。在《2020年ACSM全球健身趋势调查》中“可穿戴技术”被列为榜首(见表4)。2020年3月10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增长了82.3%,达到1.189亿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总出货量达到3.365亿台,较2018年增长了89%。健身器材装备的智能化经历了从概念兴起到量化生产再到走向市场的过程,如今智能化已经成为健身器材装备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1

  2.产业融合新形式

  (1)“体育健身+医疗康复”

  实施“体育健身+医疗康复”,促进全民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体医融合”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备受关注的话题,2020年初暴发的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体医融合”。2020年3月4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明确给出新冠肺炎患者初愈需进行运动康复的指导内容,无形中也为“体医融合”做了最好的宣传。事实上,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早就明确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此外,随着健身运动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2009~2014健身行业产值规模》表明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损伤率达到85%以上,2020年末将出现3.7亿运动损伤人口。兴业证券曾预测:“到2023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不低于18%。”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加码、“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概念的提出,“体育健身+医疗康复”产业悄然萌发,在接近4亿人的需求市场潜力面前,不少健身房推出针对骨骼肌肉损伤或亚健康状态消费者的运动康复服务,专门提供运动康复服务的工作室也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关于运动康复服务的健身器材也不断出现,占领市场。

  (2)“体育健身+健康养老”

  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提高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若能将社会养老服务业与体育健身业相融合,则将会是实现社会“健康老龄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早在2013年9月,国务院在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就明确指出:“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而后,国务院在2014年10月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也指出:“……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融合。”无论从政府、社会还是从老年人个体需求角度来看,都需要把体育健身作为健康养老的一种方式,推动体育健身业和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6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也明确表示,体育、健康、养老这三大产业均属于幸福产业,是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文件也提出:促进健身休闲与养老、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体育健身与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的共同需求。

  (3)“体育健身+娱乐休闲”

  近年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户外休闲运动越发地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各级政府也相继颁布相应政策文件支持、鼓励、引导、布局户外休闲产业,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自行车运动、击剑运动、汽车自驾运动等均有配套的发展规划,包括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为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作为一项新型的产业,区别于传统的体育健身产业,其主要内容更加偏重于时尚流行的消遣娱乐活动,市场主体包括:以商务联谊为主的健身休闲俱乐部(主要面对商务人士、中小企业家、艺术家等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人群);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健身休闲俱乐部(度假俱乐部通常位于一些较有名气的旅游胜地,通常是风景秀丽的山水园地、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地方,主要面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精力的人群);以健康交友为主的社区健身休闲俱乐部(主要指为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方便居民开展健身娱乐活动提供便利的活动场所,主要顾客为居民,内容多元、丰富)。

  (4)“体育健身+人工智能”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预计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38.2亿元,增长率达到56.6%。在智能化标配时代到来之际,体育健身行业迎来新机遇、新挑战,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体育健身行业的痛点问题,服务于更多的体育健身场馆和用户群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人工智能在健身行业应用的最直观表现是行为算法,可以跟踪(甚至预测)用户健康和判断锻炼方式,使得运动变得更智能、更健康。基于人工智能的移动教练,可以帮助运动者提高技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可以完全监控用户的实时生物体征和卡路里消耗情况;通过智能健身设备,可以全方位地了解用户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结构。相对于传统健身的健身设备及方法,智能健身设备在加强用户体验感和提升健身管理效率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一,精细化的服务内容和流程不仅能增加卖点,还能够调动用户锻炼的积极性;第二,通过提供虚拟游戏竞技场景、实景互动和虚拟现实场景化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掘健身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降低了训练的枯燥程度;第三,通过人脸识别、手环识别等技术对不同用户进行分辨,让用户可以自主进入场馆、打开储物柜等,运用App预约场馆课程,给用户更好的智能体验,提高单店坪效。

  (5)“体育健身+互联网”

  体育健身行业在历经了2019年业内的大洗牌之后,又迎来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这一特殊的时期,特殊的运动场景成为当前阶段体育健身消费者特殊的运动需求。体育健身行业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更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抓住高科技的优势,力求突破健身房“举铁”的刻板印象,打造线上触手可及的运动生活方式。如拥有2亿人用户量的“Keep”——“体育健身+互联网”企业,正在运用一键享受运动生活的数字化服务新模式,已然成为行业加速发展的一个范本。还有众多的体育健身运动服饰品牌也正在陆续开辟一条运动数字化之路。如Nike、Adidas、Lululemon、PUMA、Decathlon等运动品牌,曾多次在年度财报中强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从线下到线上,在注重用户体验的同时,全方位与消费者进行点对点的运动生活沟通。市场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说明,“体育健身+互联网”这种新业态,是体育健身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是未来企业竞争的重要着力点。

  3.产业新趋势

  (1)连锁化经营成为新热潮

  连锁化经营模式对行业未来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体育健身行业的发展需要汲取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经验,实践证明连锁化经营是目前最有效、最省时、最经济的发展道路。首先,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连锁化经营有助于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连锁经营的实质就是规模经营,连锁门店多即意味着该企业连锁经营体系已基本搭建完善,并具备更强的区域竞争力和覆盖能力。资本加持后可快速推动连锁扩张,快速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提升品牌估值,加速企业的发展。其次,连锁化经营有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客服运营、市场推广、课程研发等都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具备规模的健身连锁品牌来说,其能够有效地摊销成本,内容的研发能力也极大地提升了行业竞争力。总之,规模扩大有助于经济效益提高。比如一家企业,当产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产生1+1>2的效应,平均成本就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连锁化经营有助于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水平的提升。连锁化经营模式可以使得体育健身行业发展规模化、服务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依托于健身场馆的基础数据,比如连锁门店数量、场地面积、员工数、会员数、日均流水、客流量、DAU(日均活跃用户数量)、器械数量、投入成本等一系列直观数据,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这一层面意义上,健身俱乐部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高,整体估值也越高。故而越来越多的资本及健身类企业开始关注并进行连锁化经营,如一兆韦德、威尔士等具有较长发展年限的健身品牌(见表5)。

  1

  (2)精细运营开创新模式

  我国体育健身企业一直以粗放式管理模式为主,存在财务概念模糊、拉网式销售、缺乏会员留存意识、标准化服务体系缺失、销售及教练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这种管理模式在流量红利比较大时,虽然可以支撑企业的经营,但也会遗留诸多的问题。当流量获取困难、流量获取成本提高时,这些问题便开始慢慢暴露出来,造成引流困难、会员活跃度低、员工流失引发会员流失、现金流周转中断等,最终的结果便是门店经营被迫中止。为避免此局面,当前体育健身类企业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必然趋势,企业只有做好精细化运营,从根本上解决运营问题,才能真正地让体育健身类企业达到一个健康的运营状态。如今“健康中国行动”不断推行,虽然现在行业整体受疫情影响前行脚步十分缓慢,但国民对于健康的重视是长久的。传统的体育健身企业更应抓住此次改革转型升级的机会,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方式,在理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会员需求,识别会员特征,做到精准营销,并逐步优化企业自身业务流程,注重门店流程管理,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注重服务质量提升,以增加会员黏性,提高会员保有率,在内容、服务、管理等方面做出实时的改变,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提升整体的环境质量。

  (3)智能应用引领新趋势

  科技赋能体育健身行业,可以改变用户运动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当前,体育健身行业场景单一化、运动装备基础化、课程内容枯燥化、智能设备无法满足预期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智能科技的应用去解决,对用户进行“监测+反馈+指导+陪伴”,实现渗透场景、装备、内容、硬件的新运动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体育健身企业已然意识到加快智能科技的应用研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加强科技赋能体育健身产品研发,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场景化的体育健身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服务升级期待。科技融合于运动健身服务具体表现为:第一,智能硬件应用于运动健身场景建设方面,可以大幅度增强运动健身场景的科技感,提升服务水平;第二,智能硬件应用于运动健身装备上,可以通过对用户运动健身的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和反馈,深化用户体验;第三,智能硬件应用于运动健身管理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研发C端服务体系和运营管理系统;第四,智能硬件应用于衍生服务方面,与医疗卫生、健康饮食、休闲娱乐等行业融合,可以满足用户体育运动健身之外的连带需求。故而企业应注重用户体验,加大智能科技应用的投入力度,推进体育健身行业智能化。

  (4)服务延伸塑造新路径

  运动健身场景、运动健身用品和课程内容一直是传统健身行业发展的重心资源,目前来看行业资源驱动发展较为成熟,但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服务一直是传统运动健身行业相对缺失的重要一环,更是当前运动健身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和广大用户消费点挖掘的突破口。随着行业“用户服务”理念的推出,由“资源驱动”向“服务驱动”转变是大势所趋,更是体育健身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服务延伸塑造新路径”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服务广度的延伸,实现差异化服务产品供给全人群覆盖。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体育健身需求差异提供不同内容的服务:青少年群体身体状况较好,偏爱较大运动强度的运动项目;中年群体应对工作及家庭压力大,须通过运动健身进行解压;老年群体身体机能下降,对于养生健体、社交属性较强的运动项目需求较大。体育健身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特征差异做出相对应的服务调整。第二,服务深度的挖掘,打通多种生活场景,构建体育运动健身生活服务体系。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健身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健身企业能够在人们生活中找到更多服务的切入点,打通用户身边的多种生活场景,努力为广大用户构建完整的体育运动健身生活服务体系。

  (5)健康生态提供新思路

  以优质的服务为目标,打造内容完善的运动健身生态系统是今后体育健身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体育健身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用户需求的变化,该行业内的企业需要紧紧围绕用户需求的升级,打造更加多元的消费内容和场景,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将智能科技融入运动健身场景建设、装备器材研发和高质量课程创新设计之中,最终形成“四位一体”的体育运动健身生态圈。一是加强用户沟通,深挖用户需求。随着用户需求的分化与升级,企业需要时刻保持与用户的沟通,掌握用户需求变化的动向,维持用户黏性,也为服务创新积累材料。二是开发优质专业课程内容。体育健身内容是体育健身服务的基础,企业需要保持优质内容的持续开发,保证专业性,增强创新性,覆盖更多运动形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三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形式相结合。线上线下并行将是企业获客、运营与管理的主要方式,能保障用户体验,提升经营效率,丰富营销方式。尤其是在疫情时期线上直播成为企业保持用户黏性和保障用户权益的重要手段。四是智能科技的融合应用。智能科技是提供优质运动健身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的重要表征之一,需要加强与场景、设备、课程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融合。

  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存短板与不足

  1.疫情影响下体育健身休闲行业低迷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各类服务行业遇到困难,体育健身场馆服务业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类。疫情期间各类实体健身场馆都暂停开放,推迟开工、固定成本压力、资金周转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高昂的房屋租金等棘手问题对各类健身房造成较大影响。由于各类体育健身场馆多属于中小微企业,储备资金较少,突发疫情对于整个行业冲击较大,特别是对中小微健身企业的影响最为突出。多数体育健身场馆受人流量以及开放区域的限制,大量的新旧客源流失,导致中小微健身企业不得不努力降低运维费用,遇到发展困境。

  2.人才储备较为不足

  2019年,我国传统健身房中兼备团课(特指团操课,不含私教小团课)及私教职能的教练占比仅为9.2%,这表明每10位教练中就有1名教练是既上私教课又上团操课。由于健身工作室在经营形式上存在差异,身兼团课与私教多职的教练人数占比高达68.3%,可见供需配比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与此同时,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3次调查问卷填写者并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2020年中国健身趋势调查的结果仍然可以反映国内相对稳定的健身需求态势,其中减重运动、力量训练、团体训练、私人训练、瑜伽、核心训练均出现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排名前20的健身趋势当中。这对私人教练在专业领域与课程方向上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练身兼多职显然难以满足健身人群对于专业化的需求,比如常规的增肌塑形教练与搏击格斗类的教练以及瑜伽教练等,相互之间很难一概而论、顶替取代。此外,健身行业中私人教练的进修培训常导致脱产,但无论是俱乐部还是工作室,过半的教练以自己承担培训费用为主,因而私人教练在俱乐部间流动性显著,一年内全国离职或跳槽率高达40.7%,这也进一步反映出,健身行业教练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3.器械设备供给尚待优化

  配套器械设备作为健身房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是健身房或健身工作室在运动器械设备的配备上未能很好地考虑用户偏好。大部分场馆的器械设备供给在宏观层面基本满足了健身会员群体的需求,目前由于女性健身会员的比例日渐攀升,健身房的器械设备在基础重量、递增重量上给予女性会员选择的空间并不大,细节方面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二是总体上智能化器械设备普及率不高。在一、二线城市智能化器材设备、VR场景模拟技术、SaaS系统、智能手环等普及率较高,相对而言三线城市仍维持传统健身房的模式,普遍呈现运营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的状态。三是智能器械设备产业的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健身房类企业普遍存在设计产品匹配度不高、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4.线上健身未成气候

  疫情影响下,用户居家隔离,闲暇时间较长,激发了线上体育健身的需求,倒逼各类健身俱乐部与健身工作室开启线上健身模式,但应急性的线上课程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大部分线上健身课程变现乏力,许多健身品牌的线上渠道多是应急性质,只是作为疫情期间的过渡,开设课程的出发点多是维持客户关系,而并非拉新引流或创收,目前只有超级猩猩健身和轻重健身等少部分品牌精心设计课程并持续推出付费产品。二是应急性的App和直播媒介在功能方面仍不完备。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以及专业的直播平台,现有的直播平台难以承受大负荷,易出现直播卡顿、清晰度较低等问题,其次互动感与场景化有待加强,难以保证健身效果且易发生运动损伤。三是私教UGC质量参差不齐。自媒体让信息分享更加便捷,由于缺乏对线上私教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估与考核,线上健身课程质量还有待考究。

  本文节选自《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0)》——《2019~2020年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研究》,作者:梁一军、王凯。有删减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1

  如需《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