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0-09-15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是“文化金融蓝皮书”系列的第四版年度报告,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作为编写单位联合研创。报告分为总报告、市场篇、行业篇、区域篇和专题篇五个部分,共计15篇报告。

  蓝皮书总报告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总报告以“站在十年成长的时间节点”为题,既对过去的2019年文化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也对十年来文化金融发展情况做了回顾和总结。同时,虽是2019年的年度报告,但仍兼顾了2020年初文化金融发展环境发生的一些新情况。作为建言,总报告对文化金融发展政策中需要关注的一些新的焦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总体上保持了历年的架构,但做了一些调整,在内容选择上也有些新的变化。在市场篇中,将历年的股权、债权和风险管理三篇拆分为文化产业银行信贷、文化产业债券、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文化产业保险,共计五篇,更为集中地分析了2019年各个市场的发展情况。在行业篇中,电影、艺术品、传媒产业、创意设计服务业依旧是报告关注的主要行业。在区域篇中,分别介绍和分析了北京、深圳、南京和宁波在文化金融方面的发展状况

  1. 十年回顾,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取得五个方面重要进步

  2009年,我国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加大金融支持”,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较完整地规定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内容。可以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进入成长期的起点,从那时至今,文化金融已经发展整整十年了。十年来,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并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十年来,文化金融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服务,实现了较好的资金融通、风险保障等功能。在银行信贷、债券、上市公司融资、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等各个方面,市场规模都在这十年间实现了飞跃。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已经接近万亿元,债券发行规模超过400亿元,上市公司融资和私募股权融资均一度超过千亿元规模。虽然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还无法把各个领域的数据统合到一起,文化产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也会有不同的数字呈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通过这些指标可以看到,文化金融作为一种业态发展较快,而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整体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处于中高速稳定增长时期,包括“十三五”时期,均未出现大幅度持续下降态势,而是增速稳定在了11%~13%这个区间,这得益于文化金融发展的强力推动作用。即便是这两年在股权投资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但前几年投入的私募股权投资还在起作用。

  2009~2016年是文化金融成长期的第一个阶段,是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文化产业的融资规模达到了顶峰。由于金融监管趋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化金融从2017年起进入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和债券规模仍有所增长,总体上看仍呈现稳定态势,但局部波动剧烈,尤其在股权投资领域。

  产品与机构:进入文化金融初步专业化时期

  文化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形式包括:以文化企业信用为基础设计产品;以文化资产为基础设计产品;以文化企业收益权、所有权为基础设计产品等。银行、信托、保险、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机构都有专门的文化金融产品设计并应用于市场。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一项调查,在受调查的111家银行中,有40%以上的银行发行了文化产业相关创新信贷产品,主要种类有文创贷、影视贷、文化贷、大师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版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艺术品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文化产业信贷创新产品加权不良贷款率为0.32%,明显低于同期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1.74%。在文化产业保险产品方面,除了演艺活动财产保险、演艺活动公众责任保险、演艺活动取消保险等11个试点险种以外,还有多种产品创新。十年来,保险行业正在针对演艺、动漫、影视、艺术品、会展等细分行业的特定风险,逐步探索构建文化保险产品体系。

  这十年,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投资的密度明显增强,很多银行成立了文化产业特色支行、专营支行等。2013年10月,杭州银行设立了全国首家文创金融专营机构。此后,光大银行、包商银行、青岛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西安银行、江苏银行等纷纷设立了专营机构。中国民生银行、杭州银行、北京银行等较早设立了事业部制专门机构以服务文化产业。在金融领域出现了少量的文化融资租赁、文化融资担保、文化小贷等专门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在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一批既懂金融也懂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

  资本市场:较为充分地利用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除了银行信贷外,文化企业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多层次股权资本市场。根据Wind数据库估算,在信用债的证监会行业分类下,我国文化产业债券发行规模在2018年达到了465.96亿元,而同一口径下,2012年文化产业债券发行规模只有39.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0.87%。

  我国政府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我国已经有200多家文化企业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主板、创业板上市。文化类上市公司通过IPO和定增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成为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题材板块。2011年,我国文化类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只有234.82亿元,利用股权融资的文化企业只有23家;而2016年,融资规模高达1448.9亿元,企业也达到了89家。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数量约占总数量的13%;一些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始向文化企业提供专门服务,设置了“文创板”或“文旅板”;“中证报价系统”这样的场外市场也关注文化产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合作。十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在文化产业投资的热度一度出现“过热”的局面,我国投资文化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较大增长,基金管理规模、年募资金额、年投资金额都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16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之后,文化产业融资结构中占较大增量比重的股权融资部分呈现急速下滑的态势。金融监管环境趋严,一方面正在挤出非理性增长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投资热情。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规模近乎“腰斩”。从整体数据看,可以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融资趋势正在脱离正常的社会融资平均水平。文化产业融资结构中,虽然股权融资比例或直接融资比例处于较高的水平上,但由于总量上的低水平,目前这个比例的意义并不大。

  制度供给:形成文化金融政策体系雏形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背景之一是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进出口甚至整体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一个选项被重视起来。十年之间,由于这种经济战略的需要,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被重视起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银行业、担保和再担保、企业上市融资、上市后再融资(公开增发、定向增发)、企业债券等方面。此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文化金融专门政策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部:一是2010年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二是2014年文化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作为全国性文化金融专门政策文件,其内容奠定了我国文化金融政策的基本框架。

  我国的文化金融发展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后发国家以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政府意志,这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区别于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文化金融发展的特征之一。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文化金融政策已经具备了体系化的雏形,主要体现在总体文化政策及金融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金融专门政策等几个层面。在政策推动下,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都积极进行投融资实践,资本市场爆发出极强的活力,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日益丰富,呈现政策驱动与市场创新联动、整体规划与分业实践共举的局面。近几年,金融监管趋严,对文化金融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文化金融进入创新和规范发展并重时期。金融既要服务实体经济,又要防范风险、加强监管,还要改革开放,文化金融发展遇到了极为需要平衡智慧的局面。

  技术变革: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的影响持续

  从2012年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变革对文化金融的影响逐步增强。近年来,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金融体系的技术变革风起云涌,金融监管部门正在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对文化金融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通过改造金融体系而影响文化金融,另一方面表现为正在形成全新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平台,出现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金融服务企业。比较典型的有文化企业征信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文化资产领域的云计算应用、财富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版权管理领域的区块链应用等。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这是技术推动金融体系变革的里程碑事件。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之后,“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精神正在被贯彻,金融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最好时期。2019年是金融科技与文化金融的关系承前启后的一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金融科技变革将成为文化金融发展的主题之一。

  2. 后疫情时代,我国文化金融发展亟待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2016年以来,“文化金融蓝皮书”对文化金融发展趋势有三个宏观上的研判,这些趋势在2019年仍然在延续。有所变化的是,金融严监管周期下规范与创新不平衡,规范有余,创新不足,文化金融市场不容乐观,而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形势更加严峻。基于文化金融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2020年开年疫情的特殊情况,文化金融发展政策如何继续高质量推动文化经济发展?其中已经出现一些新的焦点值得重点关注,这些新的关注点可从当前紧迫需要、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要求等方面来分解。

  当前紧迫需要:应对疫情困局,重振股权融资市场

  1. 关注疫情下的文化企业复工复产及文化生产体系修复问题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对我国文化产业形成沉重的打击,其中影视、演艺、文旅、会展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2020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全国各地已经出台的应对疫情且支持小微企业、稳定经济、稳定就业的政策都对文化企业有较大的支持,如2月7日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等。同时,有些地方也专门出台帮助文化企业或文旅企业纾困解难的政策,其中金融财税扶持是最重要的内容,如2020年2月19日发布的《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北京发布的《北京市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发布的地方文化金融专门政策。

  疫情之下,文化企业已经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很多企业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坚持下去。由于我国疫情已经基本受到控制本报告截稿时间为2020年4月中旬,至截稿时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尚未结束,全球疫情正处于大流行阶段,形势极其严峻。,复工复产成为当前最为紧要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文化生产体系修复,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成效。经过疫情,实际上原有的文化生产体系已经受到重创,产业链被破坏,供应链断裂,价值链需要重新评估。即便是数字化转型,也需要融入生态系统之中。

  2. 坚定不移地鼓励发展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市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前文已经分析到,在上市公司融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领域,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正处于持续恶化的趋势当中。当前,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及时调整政策,出台适度松绑之策,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在文化产业的投资,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应积极利用正在推进的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支持文化类挂牌企业进入“精选层”,积极参与转板。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这不仅是应对疫情下文化产业困局的需要,也是文化金融市场体系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服务体系构建:在新经济框架下寻求文化金融发展新路径

  1. 认识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

  新科技尤其是数字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强化了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文化科技的内涵日益丰富,需要金融方面加以足够的重视。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为工业时代的产业和经济服务,已无法适应和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实际需求,建立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必然的趋势。所以,需在新经济框架下发展文化金融,需在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中找到新路径,提升文化金融政策质量,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即便我国高科技产业以及科技金融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实际上新经济框架下的金融服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金融创新事实上是落后于新经济发展实践的,传统金融体系顽固保守,不思进取。那么,似乎很难要求文化产业能在新经济的框架下取得突破。但实际上,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是与科技产业具有相同价值、相近特征的新经济形态。按当前文化产业统计框架,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新经济部分,也属于国家提出的“三新经济”的一部分。况且,当前以互联网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为形态的数字文化经济正发展迅猛,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已经更加鲜明。

  2. 在新经济特征和新需求基础上持续推动文化金融“四化”

  要正确认识文化企业作为新经济实体的特征,包括其新需求的合理性。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不仅表现在资产、模式、核心能力方面,还表现在资本市场的新需求上。如对债权融资的“小快灵”的要求,基于快速迭代的周期变化的股权融资需求等。在新经济特征和新需求基础上,持续推动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四化”,即产品专属化、机构专营化、服务专业化、市场专门化。在此“四化”推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金融科技、文化金融管理和文化金融教育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推动新型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为支撑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正展现强大的能力,这是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也是文化金融领域非常需要的。建立一套适应新经济发展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一定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以金融科技创新来推动文化金融领域的创新。当前,金融科技在金融体系中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一些涉及支付清算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会惠及文化金融,但具体到文化产业的金融科技应用还较少。

  二是如何通过文化金融管理形成适应新经济特征的业务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体系。文化金融管理是指金融机构在提供文化金融服务时构建的管理体系,具有现代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将成为文化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规模和生态,作为新经济的文化产业更具特殊性,所以需要文化金融管理适应这种变化。文化金融管理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应鼓励金融机构以文化金融服务为范畴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重要管理问题上进行创新,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体系。

  三是如何通过文化金融教育培育新一代文化金融人才。为了适应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需要通过文化金融教育和人才培训培育新一代复合型文化金融人才。文化金融是一个新兴的金融业态,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文化金融发展的瓶颈。建议构建并完善文化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文化金融人才发展政策,与其他相应的人才政策对接,纳入已有的人才库。大力鼓励和扶持文化金融人才培训计划。鼓励各地方政府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文化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鼓励高校设立文化金融课程及相应学科。

  3. 关注文化数据资产及文化数字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在文化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除了要持续推动构建文化金融“两大支柱”(即文化产业信用管理体系和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持续推动文化金融专项统计及文化金融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外,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化数据资产及文化数字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文化数据资产及文化数字资产是文化产业新经济形态转型中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金融需要特别关注的资产形态变化。

  数字资产起于数据的经济价值发现,文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资产是文化数字资产的最初形式。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资产概念深入人心,数据资产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文化企业直接相关的数字资产还有数字化无形资产和网络虚拟资产。在实践中,数字资产常常用来仅指加密数字货币(资产),是狭义的概念。但无论何种范畴,资产的数字化和数字化资产都将对资产概念产生巨大的颠覆,文化企业的资产形态将发生结构上的重大变化。可以预见,文化数据资产以及文化数字资产将成为文化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对于以资产为中心运转的文化金融体系来说是必须面对的大趋势。所以,建议在制定文化金融政策时在这个方面多予以关注,大力鼓励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国家战略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文化金融的作用和使命

  发展文化金融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我们需要关注我国走入“新时代”之后国家提出的相关战略。2019年国家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需要特别关注,在这个战略背景下,需要考虑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与文化金融的关系问题。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其中在文化方面,提出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成为重要命题,也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野。文化金融通过促进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服务国家治理,应在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和健全新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视野下发挥文化金融的作用,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以文化金融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要求,进而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部分。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现代化,还是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文化金融,能够有力促进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途径之一便是通过切实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实体经济。文化金融不仅要实现资金融通、风险保障等基本功能,而且应发挥更具宏观意义的经济作用。通过服务文化实体经济、服务文化生产,解决就业,稳定文化创作队伍,促进文化国际合作,这都是文化金融能够促进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之所在。

  其二,以文化金融持续推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而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只有有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才有完善的国家文化治理体系。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目标,“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主线。在这个主线下,通过发展文化金融,通过文化金融的资源配置机制,应能够促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也是文化金融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 2019年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首次“双降”

  我国文化产业私募股权投融资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已经进入非常特殊的时期。在文化和金融两个领域同时强化监管的影响下,2019年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市场规模同比下降44.71%,融资金额为637.13亿元;事件数量同比下降43.49%,为447起,是近十年来的首次双双下降。蓝皮书分析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市场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

  融资数据双向下滑,整体冷个别热冰火两重天

  2019年,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无论是金额还是事件数量都呈明显的下滑趋势,是近十年以来首次双指标同时大幅下滑。新元文智-文化产业投融资大数据系统(文融通)的数据显示2019年融资金额同比下降44.71%,事件数量同比下降43.49%,而清科私募通的数据呈现的降幅更大,融资金额同比下降61.05%,事件数量下降58.65%。主要原因是2017年之后国家对资本市场加强监管,出台了资管新规、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等一系列规定,绐私募股权的募资和退出带来巨大影响,投资业务相应萎缩,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总体指标下滑。但在如此严峻的融资环境下,快手完成了30亿美元的G轮融资,约合210亿元人民币,一个项目的融资额占整体融资金额的30%以上按照新元文智-文化产业投融资大数据系统(文融通)的数据,快手融资额约占2019年融资额的33%;按照清科私募通的数据,快手融资额约占2019年融资额的15.6%。,同时,一点资讯、知乎等公司也完成了几亿美元的融资,一些项目的融资能力依旧非常强。2019年,私募股权资金在文化行业的投资呈现整体冷个别热、冰火两重天的情况,这正是调整行业结构、挤出非理性泡沫、加强监管自律、重塑行业自信基础的契机。

  直播电商大爆发,未来大有可为

  直播属于文化行业中的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类,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和磨合,2019年与电商结合的模式大爆发。目前,快手日活跃用户数量突破2亿,抖音(今日头条旗下短视频平台)日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李佳琦、薇娅等直播电商关键意见领袖将娱乐、广告、电商、物流等一系列元素融合,正在重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是2019年文化行业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2019年只是直播电商的开始,各平台仍有进一步提升渗透率的空间,释放更多用户红利,为平台上活跃的关键意见领袖提供更广阔的用户基础和更灵活多样的变现方式,而变现能力的释放又会推动行业进一步爆发,未来大有可为。

  技术驱动文化发展,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技术不断推动着文化行业发展。在游戏领域,5G时代游戏载体将摆脱终端的束缚,无端化、云游戏可能会成为主流。传统的大游戏厂商正在积极布局云游戏平台,内容公司估值也将得到较大修复。在VR/AR领域,5G快速落地将助力VR/AR行业突破技术瓶颈,为受众提供革命性的交互方式和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在VR/AR游戏、影视点播、现场直播、旅游展览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此外,“区块链+文化”的有机结合也会加速产业创新发展。在版权保护、数字文化等领域,区块链将改变数字版权交易、收益分配模式和用户付费机制等基本规则,形成版权方、制作者、用户等多主体、全方位、全产业链的价值共享平台。在文化娱乐行业,区块链技术能将行业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有效整合、提升效率、缩短价值的创造周期。在文化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数字资产交易和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等功能。未来5~10年,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的实践落地将为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科技与文化也将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2019年中国文化金融:站在十年成长的时间节点

Ⅱ市场篇

2. 2019年文化产业银行信贷及服务:信贷规模保持增长,产品创新趋缓

3. 2019年文化产业债券市场:规模实现跳跃式增长,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4. 2019年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整体平稳,并购重组不断推进

5. 2019年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首次“双降”,资本寒冬来临

6. 2019年文化产业保险发展:对接“深水区”的服务创新

Ⅲ行业篇

7. 2019年中国电影金融发展:激情退潮,回归理性

8. 2019年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金融发展:调整中寻求突破

9. 2019年主要传媒产业发展与资本市场:分化的一二级市场

10. 2019年创意设计服务业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居前,资金流入放缓

Ⅳ区域篇

11. 2019年北京市文化金融发展分析报告

12. 2019年深圳市文化金融发展分析报告

13. 2019年南京市文化金融发展分析报告

14. 2019年宁波市文化金融发展分析报告

Ⅴ专题篇

15. 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政策分析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文化融合

  如需《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