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水利水资源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研究报告(2020)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0-06-30

  近日,由粤海水务牵头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安全保障联合创新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水利水资源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研究报告(2020)》。

  “水利水资源蓝皮书”是以立足宏观政策、剖析行业痛点、探索技术突破为研创脉络,综合梳理我国水利水资源领域存在的发展瓶颈,为之提供突破思路并进行可行性路径研究的年度系列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研究报告(2020)》是“水利水资源蓝皮书”的首部,全书包括总报告、宏观视点篇、行业发展篇、技术创新篇、综合应用篇5个部分。总报告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发展形势及配置现状对区域内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阐明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水资源安全的整体形势进行预测,提出可行性优化建议。宏观视点篇结合当下“高质量供水”在发达城市的试点推行工作,切实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对标国际湾区发展进程中将面临的水资源约束,从水资源安全、供水标准、水环境治理三个维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从宏观政策引导层面提出对策思路。行业发展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剖析大湾区供水、排水两大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创新前景,并结合投融资模式,系统分析水行业发展转型升级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技术创新篇呼应前述内容涉及的技术瓶颈,给出水质监测、供水全流程保障运管、膜技术应用三类供排水保障处理技术的详细介绍,为推动领域政策优化和行业突破提供科学思路。综合应用篇介绍了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两大示范案例,结合具体运营管理模式和工程规划方案,梳理归纳大湾区内水资源领域先进理念,以及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建设中的成功运用。

  本书指出,水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从现状分析看,一方面,区域内水资源自然属性特殊,资源型缺水一定程度上约束大湾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造成过度开采、工业污染的现象,出现水质型缺水等水安全问题,尽快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需要对标国际、聚焦国内,从水污染防治、洪涝灾害预防、水资源区域联动性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做出制度优化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转型升级,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水资源利用领域的广泛应用,投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优化,有效解决资金、数据、运营成本等实际生产问题,为供排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水务市场带来广阔前景。水质型缺水问题的解决依赖先进水处理技术,将经济可行的处理技术与系统整治思维结合,形成供水保障一体化方案,可从源头保障饮用水安全,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水生态良性循环。

  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总量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均

  蓝皮书指出,广东省是全国水资源最丰沛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每年1777毫米。但由于广东省年内水资源量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数额有较大的差距,且珠三角9市内的水资源分布与经济要素不匹配,因此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充足。全省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7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约2100立方米)。

  这样的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受广东地区季节性降雨的气象条件,以及大部分河道靠近海域,河道流程短、流域面积小等地理因素的综合性影响,每年的4~9月有70%~80%的降雨在短时间内集中涌入地表水系统,在来不及留蓄的情况下流入大海,导致水资源大量流失,枯水期可利用水资源严重不足。

  同时,雨季大量的降水导致的洪水灾害危及地表水资源,导致水质受到影响;洪水强大的冲击力对沿岸修筑的水利工事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容易对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总量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雨量较高,但季节性特征明显,雨季降雨还会形成洪水和内涝;大湾区东部面积较小,且河网与入海口之间距离短,汛期水资源难留存,枯水期面临咸潮上溯的危害。大湾区水资源供给受到区域内水利工程对水资源调配能力的影响,水资源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要素的影响。

  解决粤港澳用水缺口迫在眉睫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处于降水和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约束问题,但也从侧面说明大湾区水资源约束问题具有复杂性,需要从多维角度进行分析和正视。

  近年来,深圳市由于人口和经济增长,供水总量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总量,供水形势极为严峻。根据现有珠三角地区供水水源布局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到2030年和2040年,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和东莞三地缺水量将分别达13.25亿立方米和17.68亿立方米。香港和澳门则主要依靠内地供水,本地水资源保障率不足10%。

表4

  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供水主要依靠东江。东江流域水资源人均占有率低,仅为西江的8.5%。目前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38.3%,接近40%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很难继续在现有水资源供给基础上挖掘开发利用潜力。从水资源自然供给来看,不仅大湾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其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供给时间上分布也不均。尤其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和重特大干旱天气频繁,影响威胁水资源安全保障。解决珠江流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不平衡,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现实需求。

  我国排水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城市排水设施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保障自然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

  1. 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我国也逐步将发展城镇化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相关的会议、报告及文件中均提及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也大量增加。图4是1978~2015年全国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1984~1987年。第二个阶段为1995年前后,该阶段城市发展迅速,同步加大了排水设施的建设,可能主要是为了解决排水发展滞后和历史欠账问题。第三个阶段为2001~2010年,这十年的污水处理率快速提高,从36.43%上升到82.31%。经过37年的建设,截至2015年,全国排水管道长度达到539567公里,污水处理厂1944座,日处理能力14038万立方米,年处理量428825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91.90%。

  另外,在“十二五”期间,为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国家陆续出台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相关政策,在建设海绵城市、治理黑臭水体领域鼓励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提高了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排水设施的建设再次突飞猛进。

  2. 《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7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印发了《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黑臭水体治理、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被列为排水行业的规划重点。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

  《规划》提出,要以黑臭水体治理带动城市水环境改善,按照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的原则,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科学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并定期公布水体整治效果,避免“一年一治、反复治理”。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开展初期雨水污染治理行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31万立方米/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治理黑臭水体2026个,新建污水管网9.5万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2.3万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2.9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92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4220万立方米/日。

  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程

  《规划》提出,要建立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破解“城市看海”难题,保障排水防涝安全,构建“源头减排、雨水收排、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并与城市防洪做好衔接。要加快对城市易涝点整治。在城市易涝点汇水区范围内,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对城市易涝点的排水防涝泵站进行升级改造或增设机排能力,配套建设雨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和遥测遥控及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城市雨水管道11.24万公里、大型雨水管廊/箱涵0.99万公里,机排泵站建设总规模2.87万立方米/秒,调蓄设施总容积2.37亿立方米,行泄通道整治与建设总长1.74万公里,临时(应急)排水装备总规模2996立方米/秒。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规划》提出,要转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要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新区建设要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雨水蓄排与净化利用等设施建设,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建成区达到11万平方公里。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形势分析与优化报告(2020)

  一、 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资源规划及管理

  二、 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现状

  三、 水资源形势分析

  四、 粤港澳大湾区优化水资源管理的建议

  五、 水资源安全保障的未来预期

  Ⅱ宏观视点篇

  2. 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制度研究与报告

  3. 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安全现状与对策建议

  4.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面临的水资源约束与应对

  5.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供水对标国际标准研究分析

  6. 分类施策系统治理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

  Ⅲ行业发展篇

  7. 粤港澳大湾区供水管网现状分析与建设

  8. 智慧排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9. 粤港澳大湾区供排水领域智慧水务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

  10. 粤港澳大湾区水利和水环境基础设施创新投融资模式现状

  Ⅳ技术创新篇

  11. 粤港澳大湾区分散式优质饮用水解决方案实践

  12. 水质监测科学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

  13. 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质安全保障的应用借鉴

  14. 粤港澳大湾区水务用膜产业研究报告

  Ⅴ综合应用篇

  15. 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茅洲河治理为例

  16.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广东区域调水研究与实践

  Abstract

  Contents

水利水资源0

  如需《水利水资源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研究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