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产业蓝皮书:比较中美新兴产业竞争力

来源:布鲁布客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19-12-19

  2019年12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9)No.8》。

  本书是产业蓝皮书系列第八本,鉴于全球正处于深刻的技术与产业变革期,新经济现象不断涌现,2019年的主题仍是如何提升新经济的引领力和竞争力,也是第二部关于提升新经济引领力和竞争力的产业蓝皮书。今年产业蓝皮书研究新经济竞争力突出两个特色:一是突出研究中美新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二是突出企业分析。

 

产业蓝皮书

  总览2019年新经济竞争力态势,可以看到,

  中国新经济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在全球处于第二方阵

  为了测度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蓝皮书从全球化、创新能力、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六大方面构建新经济指标体系,测算47国2015~2017年的新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中国的新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如以立体化、多维视角比较中美新经济发展水平,美国的新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领先于其他国,中国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中国具有较好的基础和竞争力,但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明显。中国的优势是,传统制造业竞争力强,新经济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潜力和提升空间广阔。

  要准确认识当前新技术和产业革命所处阶段及特点和规律。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传统的优势有所弱化,新的优势正在形成和聚集。在全球处于新的产业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提升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额,是引领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力量。新经济是一种以全球化和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量的经济,是一种以新的产业与技术革命为支撑的经济。此次新工业革命仍处于孕育期,对其方向有着不同的解读,新的概念、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但从各种纷纭复杂的概念中提炼新技术革命的核心要素,则不难发现,此次革命就是一场多个新趋势融合的突破性式创新。新经济也是融合多种新趋势的以突破性式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经济,技术突破的总体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因此,中国在推进新经济发展、新技术革命的过程中,要采取立体式多维战略,不能搞单兵突进。

  中美新能源产业各具优势,中国应在核心技术研发、体制改革上着力

  中美两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其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不同的细分行业及产业链环节上。

  在氢能产业上,与中国相比,美国在全国市场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无论是技术、价格、规模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风能产业上,与中国相比,美国在运行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在规模和价格上不具有竞争力;

  在太阳能产业上,与中国相比,美国在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方面仍具有技术优势,运行效率高,但在规模和价格上不具有竞争力;

  在生物质能产业上,美国和中国均在固体生物质能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液体生物质能和生物质气方面,美国相比中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页岩气、页岩油及地热能产业上,美国相比中国在开采技术、开采条件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上市公司层面,中美两国在新能源产业细分行业中的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主要是在光伏行业和风电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而在其他细分行业中,相关的中国上市公司相比美国,竞争力不足。中美新能源产业进出口关系受贸易摩擦影响较大,中国除了在全球市场重新布局之外,应该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体制改革上着力,增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具有专门的法律保障、管理政策及激励政策,能够为新能源行业市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且在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能够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关系。但随着特朗普政府实施“美国能源优先计划”,对化石能源的重视度大力提高,对新能源行业的重视程度不如奥巴马政府。另外,在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下,美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美国的光伏产品出口量、页岩气出口量大幅下降;中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其发展管理主要依托于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国家能源局,在新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上,没有形成覆盖全产业生命周期的政策系统,虽然积极的经济激励政策能够促使新能源产业形成规模和价格优势,但是不利于新能源行业市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不能自发调整市场供需,容易导致并网难与弃能严重并发的问题。

  随着国际市场逐渐向低碳、清洁化能源转型,我国应该调整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激励方式,明确政府进入和退出产业的具体环节,为新能源行业的市场机制发展和完善提供合理的服务。我国除了在规模和价格方面具有竞争力,还应该在技术和效率方面获得竞争力,因此,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补贴更应该集中在节约成本、减少污染、提高效率的技术研发上。同时,解决好新能源电力并网问题也是当务之急。政府应该加强对电网并网输配的监管,明确电网并网的具体标准,对输配电价成本进行有效监管,并考虑环境成本,为不同电源接入电网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车企赢在“全”,美国车企赢在“精”

  展望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一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从政策驱动型市场逐步向市场驱动型转变:消费重点将转向乘用车电动车,消费主体将逐渐向私人购买;二是面临补贴力度减小、技术门槛提高、外资限制逐步松绑的新的竞争环境;三是新能源补贴政策转向扶优扶强,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四是中美贸易冲突将对中美新能源产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建议如下。

1. 充分研究,提前布局,参与国际新规则的制订

  欧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制于动力电池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例如,特斯拉的生产规模受电池供应能力的限制,大众也在寻求办法以解决动力电池供应保障问题。随着宝马、戴姆勒和大众等主要汽车制造商向电动汽车转型,动力电池保障、动力电池的供应以及原材料日益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环节。美国、欧洲正在研究如何就原材料和动力电池方面的国际规则提出要求,制定新规则以保障其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和获利能力。例如,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估计,欧洲车企在欧洲生产每辆电动车都需要向中国支付5000~8000美元用于购买动力电池。这表明欧美国家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生态的担忧和不满。

2. 推动中美加强合作,相互借鉴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美两国共同的选择,两国都认识到发展新能源汽车在节能减排、国家能源安全、国家能源转型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两国政府对于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创新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两国可以在包括初始成本、续航里程、充电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中国制造”将给美国特斯拉带来成本竞争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将进一步提升特斯拉的全球竞争力。特斯拉上海工厂一期产能为25万辆/年,全部投产后产能将达到50万辆/年。

  美国可以借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做法,保障新能源汽车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以吸引投资;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市场化运作的管理能力,不断开放市场。加强与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美国蒙罗等的联系与合作。

3. 苦练内功,不断增强新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日产、起亚、特斯拉这些在欧美市场有良好表现的车企进入中国,以及大众、宝马、奔驰等传统车企转型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在以往的竞争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赢在车型多。例如,比亚迪从轻型乘用车、商务车、SUV,到客车、物流车等一应俱全,就赢在一个“全”字。尽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位列世界第一,但就单一车型而言,其销量远远赶不上特斯拉。这种竞争方式,单一车型不具备规模经济。如果说中国车企赢在“全”字,那么美国车企赢在“精”字。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主要有Model S/3/X/Y四个车型,单一车型具有十分显著的规模经济。国内车企应向特斯拉学习,加强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提高国际化运营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的新经济各具特色

  从产业类型、创新能力和全球化程度三个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的新经济发展特征,发现:两大湾区新经济产业发展上的相同点是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发展产业,且形成了适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孕育的成熟产业生态;但在科技创新产业的集聚程度、产业体系的复杂程度和政府在新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上具有明显不同。两大湾区新经济在创新能力上各有优势:在创新动力和源泉方面,旧金山湾区相对更具优势;在创新主体实力和潜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更占优势。综合来看,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生态相对更为成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潜力更大。两大湾区新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程度有所差异:从自身的基础资源禀赋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各类经济要素的规模相对更大;从反映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指标远超旧金山湾区。

 

chanyelanpishu

 

主编  张其仔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

  总报告对全球47个国家的新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产业篇对中美新兴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和平台经济等新兴产业;

  区域篇在对中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的同时,对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新经济发展情况,以及部分中美典型城市的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

  专题篇包括中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新经济政策分析等内容。

  【目录】

  Ⅰ 总报告

  B.1 新经济竞争力的测算与国际比较

  Ⅱ 产业篇

  B.2 中美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比较

  B.3 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比较

  B.4 中美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比较

  B.5 中美大数据产业竞争力比较

  B.6 中美云计算产业竞争力比较

  B.7 中美物联网产业竞争力比较

  B.8 中美5G产业竞争力比较

  B.9 中美平台经济竞争力比较

  Ⅲ 区域篇

  B.10 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B.11 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新经济发展比较

  B.12 中美典型城市新经济发展比较

  Ⅳ 专题篇

  B.13 中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B.14 中国的新经济政策分析 

  B.15 美国新经济政策分析

  Contents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