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经济蓝皮书: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9-12-16

  2019年12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2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并发布了《经济蓝皮书: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9年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显著放缓,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回落,预计中国经济增长6.1%左右。2020年全球经济有望出现温和回升,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仍面临下行风险。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6.0%左右,CPI上涨3.4%左右。建议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就业在合理水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加快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升增长内生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污染治理攻坚战。2020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挖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小康社会、“十三五”双收官,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6.0%左右

  2020年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较多。在加大宏观逆周期调节力度及各项改革开放措施综合作用下,蓝皮书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6.0%左右。

  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对于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信心、坚定决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并存、外部风险加大的局面,要使2020年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继续保持在合理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需要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用好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工具,强化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求进。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加力增效。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稳投资、调结构、惠民生等领域发挥着难以被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在经济下行周期,政府投资应当有力地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通过自身作用和乘数效应避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整体经济增速出现失速下滑。其次,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分化加速,这时,财政政策应科学灵活地发挥作用,一方面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还应与社会政策相配合,对结构分化中出现的后发地区、传统行业和弱势群体进行适度扶持,尤其是在民生保障方面做好托底工作,防止分化加剧。2020年的财政政策,一是要优化并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获得感;二是以绩效为导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三是可考虑适当提高赤字率,增加债券发行,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以及科技、基础设施、生态补短板等。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做到灵活、适度、审慎。在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两大首要任务:一是要为实体经济运行营造合理稳定的流动性环境,降低各类融资主体的实际融资成本;二是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避免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爆发,避免个体性金融风险传染扩散。为此,2020年的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中性的基调,做到灵活、适度、审慎。一是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及全球金融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预调、微调。二是管好货币总闸门,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相适应,保证流动性合理稳定。三是用好宏观审慎政策,防止宏观杠杆率过快攀升,避免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涨大跌。

  第三,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优化就业供给结构。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数量减少以及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增强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总体上是平衡的;但也应注意到,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个别人群中,结构性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之后,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企业受冲击较大,出现了减员现象。再如,东北地区以及山西等对资源依赖较强的地区,近年来也出现了一定的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出现了需求旺盛但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局面,如家政行业等,这都应该引起重视。一方面,要防止国内制造业企业过快外迁,通过优化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等手段引导沿海企业内迁,将就业机会留在内地;另一方面,要及时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国民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结构,优化就业供给结构。

  2020年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升增长内生动力。

  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预计2020年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仍将维持下降趋势

  蓝皮书从税基的角度分析,预计2020年的经济增长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难以短期内缓解。各项逆周期调节政策对2020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将通过影响税基决定税收收入的基本形势。此外,要密切关注对外贸易、房地产与汽车市场以及企业盈利水平等因素对进出口相关税收、房地产税收、车辆购置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从税收政策的变化看,2020年是否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新增减税政策的力度如何将对2020年的税收收入产生直接影响,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明确要求研究对制造业重点行业增加研发费用及扣除比例。2019年中出台的政策也会产生翘尾减税的影响,其中应重点关注留抵退税制度在2020年带来的减税。此外,个人所得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改革后将在2020年迎来第一个申报期,综合所得的汇算清缴对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影响也值得密切关注。

  从近年来中国税收收入的发展趋势看,2012年以来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就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8年为17.4%,与2012年的18.7%相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在2019年全年税收收入很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宏观税负水平将有进一步的明显下降,预计2020年仍将维持下降趋势。

  2020年生猪生产能力有望不断恢复

  蓝皮书指出,展望2020年,尽管生猪生产能力恢复仍然存在较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但积极因素增多,生猪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盈利水平高,“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措施多,农民和其他投资者扩大生猪生产的动力强劲,2019年底能繁母猪生产能力等有望率先实现环比增长,从而带动2020年生猪生产能力全面实现回升,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都会增加,猪肉产量将比2019年明显增长。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发生以来,全国生猪生产能力不断下滑。2019年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都呈现大幅度减少态势。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40978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17.3%;猪肉产量3181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7.2%;三季度末生猪存栏30675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28.5%。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生猪大县的监测,2019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比上年同期减少38.9%,生猪存栏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1.1%。生猪主产县和其他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可能遭受的冲击更明显,减产幅度更大。

  2020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存栏量估计有显著增加。2019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非洲猪瘟疫情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生猪生产和促进生猪快速增加。进入7月后,针对生猪供应不断收紧和猪肉价格较快大幅度上涨给市场运行和经济社会大局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家出台了生猪生产土地供给保障、政策性保险和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除政策激励外,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养猪户利润水平高,受市场强刺激,投资者积极性终会被调动起来。同时,考虑到非洲猪瘟已经发生一段时间,养猪户(企业)对于防控非洲猪瘟积累了一定经验,措施也更有针对性,在高盈利下对非洲猪瘟防控更是尽心尽力。综合考虑这些积极因素,估计2019年第四季度生猪生产能力将会出现转折性变化。特别地,2019年第三季度非洲猪瘟疫情发生数较上半年已经呈现出明显减少态势,10月规模化养猪场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已呈现止跌回升态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9年9月,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生猪存栏量环比增长0.6%、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3.7%。规模化养猪场对市场运行和政策变化更加敏感,生猪生产能力恢复较快,在此带动下一般养猪场也会逐步扩大生猪养殖。

  整体上说,2019年第四季度代表生猪生产能力的一些先行指标如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存栏量环比估计处于由降转升阶段。2020年,第一季度生猪生产能力稳定态势估计会进一步显现,第二季度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回升态势估计会更加明显,第三季度,生猪生产能力和猪肉供应会出现全面恢复性增长,不仅生猪存栏量环比增加,而且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同比都可能增加,猪肉产量环比和同比增长也将较快,猪肉供应偏紧的状况将逐步得到缓解。只要生猪支持政策落实到位,有效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得到推广,生猪繁殖快,因此生产能力恢复也会很快。

  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在全国投资增长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了远高于制造业投资、全国投资的增速。2019年1~9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6%,比上半年的增速10.4%有所加快。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3.8%,与上半年增速13.5%基本持平,比全国投资增速快8.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利润增长较快,吸引企业主动进入;9月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9%。传统产品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得不进入高技术产业领域寻求发展。同时,各级政府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激励企业投向高技术产业领域。市场和政府力量共同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大众穿着消费明显走弱, 教育文化娱乐消费蓬勃发展

  穿着消费明显走弱。从基本生活消费看,前三季度,我国居民“吃类”消费总体保持了平稳态势,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增长6.1%,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还是猪肉消费支出增加。结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来看,相对于食品消费来说,烟酒类消费增速放缓更明显。与此同时,居民“穿类”消费增速放缓态势明显,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仅增长3.8%,列八大类消费增速第七位,较上年同期明显回落0.4个百分点。一方面,环保压力导致纺织印染等行业成本较快上涨,服装行业价格在2019年初涨幅高达50%,之后维持高位运行,影响消费意愿;另一方面,经济下行期居民消费趋于谨慎,与吃类“必需”消费相比,更易缩减衣着等“可选”消费。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速已经降至1.8%,成为下拉总衣着消费的主要力量。

  服务消费增势良好。前三季度,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50.6%,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文化娱乐等领域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3.5%,较上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增速列八大类支出的首位。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4.8%,增幅分别提高8.7个和4.4个百分点。在商品消费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服务消费总体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市场的新动力。

1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实现基本同步,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明显改善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实现基本同步,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明显改善。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39.4万亿元。近期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为40%~48%。自2002年开始,这一比重经历了长期下降的过程,2011年降低到39.8%,之后在2016年提高到44.5%。2017年和2018年,这一比重分别下降到44%和43.8%。根据2019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推算,2019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将会回升到44%。

2

  由于收入来源的性质不同,各类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也不同。从根本上来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源于GDP构成和居民收入构成之间存在差异。居民收入的来源有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居民部门,大部分经营性收入实际上是劳动报酬,因此,区分劳动报酬和经营性收入的意义并不是很大。2008年以来,劳动报酬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达到85.2%,而经营性收入占比不断下降(见表7)。这主要反映了我国经济正规化以及就业雇员化的趋势。

3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目标。目前,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有:存贷款产生的净利息收入、国债利息收入、股东的利润分配收入(主要是A股市场的红利)、保险业投资收益中属于居民的部分。由于目前国债主要是用作金融工具,回报率较低,居民已经很少持有。目前,居民财产性收入中,利息占60%,红利占13%,保险业投资收益占27%,这一结构与2008年相比,分别变化了16个、4个和12个百分点,在数额上分别是2008年的1.9倍、3.6倍和4.2倍。而同期,GDP增长了2.6倍,全国租赁房房租总额增长了1.7倍。这说明,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是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渠道。利息净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居民住房贷款增长较快,贷款利息支出增长加快。而住房贷款利息,要高于租赁房屋得到的收入,资金配置存在问题。此外,利息收入中的中低收入群体占比较高,红利和保险业投资收益中的中高收入群体占比较高。因此,财产性收入的结构变化意味着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转移性收入占比很小。这里的转移性收入指的是由其他部门创造的财富,转移到居民部门中的收入。这里的转移性收入与住户调查中的概念不同。住户调查中的转移性收入多是由居民创造的财富,经由其他部门转走后,再转回到居民的收入。包括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报销医疗费、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以及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主要的进项是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和保险业赔付,主要的出项是个人收入税、社会保险缴款和保险业保费中居民承担的部分。由于社会保险现收现付、个人所得税和社会补助的资金规模大致相当,部门之间的转移性资金规模很小。这种再分配方式的主要意义在于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调节。

  低收入群体状况改善。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是2012年的1.99倍,年均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0%,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1.0%,比2012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Ⅱ宏观形势与政策展望篇

  2. 外部持续冲击、经济减速与稳定政策的选择

  3. 2020年中国经济走势和政策建议

  4. 2020年经济形势展望及重点政策建议

  5. 2019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

  Ⅲ财政形势与税收分析篇

  6. 财政运行分析、展望及财政政策建议

  7. 中国税收形势分析及展望

  8. 2019年中国税收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

  Ⅳ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篇

  9. 逆周期调节取向下的货币金融运行

  10. 货币政策面临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11. 2019年中国股票市场回顾与2020年展望

  Ⅴ产业运行与高质量发展篇

  12. 2020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13. 2019年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及2020年预测

  14. 当前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展望与政策建议

  15.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

  Ⅵ投资、消费与对外贸易篇

  16. 当前投资形势分析与展望

  17. 2019年消费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

  18. 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与2020年展望

  Ⅶ就业形势与收入分配篇

  19. 劳动力市场形势分析与2020年展望

  20. 收入分配形势分析及建议

保存下方淘宝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可折扣购买本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