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9-11-18

  2019年10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文明开放,从一穷二白走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这其中,城市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奇迹做出卓越贡献。

  2019年蓝皮书以“大国治业之城市经济转型”为主题,紧密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背景,共设计了总报告、结构改革篇、动能转换篇、风险防范篇、制度环境篇、国内案例篇、国际经验篇、大事记8个篇章,分专题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就及问题,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和经验,系统评价了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状况,从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风险防范以及城市经济制度环境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了推动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部分传统产业将面临颠覆性挑战

  首先,“智能+”成为制造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手段。2017~2019年,中国连续三年将发展“人工智能”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工信部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把“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作为重要任务。据统计,2013~2018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约占全球的60%以上,并带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智能+”成为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带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为重要方向。当前,全球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7年发展数字经济被写进十九大报告。2018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2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同比增速达到17.2%,增速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可以预见,随着全球数据的海量增加,大数据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快构建以大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最后,部分传统产业和行业受到新经济的严峻挑战。在开放型经济系统中,受技术进步、市场需求、规制放松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增强,原有的产业边界被不断打破,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对部分传统产业构成严峻挑战。同时,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也使部分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降低,在产业价值链中的获利空间被不断压缩,甚至产生颠覆性影响。

  城镇化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

  城镇化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并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阵地、主平台。

  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即将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2050年将达到80%左右,城镇化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首先,在政策层面,2019年2月和4月国家发改委先后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和《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强调“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并将推进城市群发展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其次,在实践层面,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无一不是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大湾区和都市圈,以此带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合。可以预见,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仍将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七大“四新”经济重点领域将在改革中发挥关键性引领作用

  蓝皮书指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四新经济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四新”经济在大数据及其应用、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多个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政策机制日益完善,未来要在人才培养、行业监管、要素通道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蓝皮书提出七大“四新”经济重点领域。

1. 数字经济

  数据资源是新经济最重要的战略性资产。从经济内部性看,数据资源成为新经济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从经济外部性看,数字经济主要指依托大数据产业和以大数据及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相关产业,为新经济发展萌生出的新动能。第一,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和各种虚拟现实经济深度融合;第二,农业通过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数据农业和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第三,商务和商业活动、旅游产业等与数据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全新的海量消费需求。2017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数字经济总量高达26.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9%。

2.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经济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结合相关产业门类,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转型升级。2017年,全球智能化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5万亿美元。我国提出“智能+”概念,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大量深度应用于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新技术本身会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产业运营模式也会相应发生转型,从而大大推动了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的提升,逐步催生出以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新经济。其中,工业控制、芯片模块、无人系统、数据服务等关键产业是人工智能的重点领域。

3. 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是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新价值的产业,目前创意产业正以“无边界经济”模式向传统行业和实体经济辐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意产业更加高效地配置要素提供了可能,因此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也会得到更大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具有轻资产、高价值特征的创意经济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如动漫产业、电子出版、自媒体等。

4. 流量经济

  流量经济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流量产生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其运作模式为,在特定区域以专业化的信息平台和要素条件为基础,吸引区域外的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并通过不同资源要素的重组和整合来实现相关产业的创新升级与发展。区域产业发展还会形成更大的经济能量,并向周边区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辐射。多种资源要素通过不断的集聚和辐射,即高效、有序、规范的流动发挥出更高的价值,且在循环中通过扩大流量规模、提高流通速度,不断实现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流量经济要素可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强流动要素,是指流量要素在经过的区域有较长的滞留时间,并有增值性,流出区域外的经济要素在区域内滞留时间越长,要素的形态、能力等改变越多,流量要素就越强,因此资金流、人力资源流、商人流、技术流都是强流动要素。其二是弱流动要素,是指流量要素在其经过的区域内不滞留或滞留时间较短,形态改变较少,以最高的效率流向区域外的经济要素。业界普遍认为,在未来十年,流量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价值增长迅速,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四分之一来自流量经济贡献。很多国际大都市已经把流量经济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的特大城市也把流量经济发展作为建设全球性城市的关键支点。

5. 生物经济

  生物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当前,我国现代生物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展显著。基因检测和基因编辑技术、细胞和基因疗法技术等发展迅速,新型生物产业已成为新经济中最具创新引领意义的领域之一,必将推动农业、制造业、医卫康养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形成的现代生物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2017年,全球生物产业产值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很多国家、地区和城市均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生物产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17年生物产业规模接近5万亿元。未来,生物高新技术创新将取得更大进展,基因检测和编辑、合成生物、生物大数据和生物制造等具有很大的突破空间,势必推动生物产业新经济的发展。

6.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对海量分散化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分享,并在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上,连接最优供需,从而促成市场和交易的形成。共享经济是新的信息经济业态,是三次产业融合的结果,其技术基础是大数据和高速互联网。共享经济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基于消费者之间物品使用权分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线上整合经营线下的闲散物品、空间、劳动力、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匹配,最大限度地降低边际成本。在技术和制度的协同创新中,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5.9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27.8%;共享经济领域融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服务人数接近1亿人次;共享平台就业人数近900万。可以说,我国共享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为就业创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从行业的视角,共享经济正在从单一领域共享走向多资源共治共享。未来在共享出行、共享空间之后,在资本、教育、医疗、技能培育等诸多领域,都将发展出新的业态,信用体系、新型金融产业对共享经济保障功能将越来越强。

7.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以低碳排放和循环经济及可持续服务产业为基础,如具有显著低碳效果的新能源和新材料工业、建筑绿色化、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农业、智能交通等均属于低碳经济领域,低碳经济作为新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长迅速,突破发展,由此带来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未来,低碳经济还将与数字经济和创意经济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第二、第三产业业态。工业社会靠传统治理手段推动的生态环保将逐步发展成绿色可持续的、低碳的新型产业生态文明形态。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70年的成就、经验与展望——迈向高质量发展

  2 2018~2019年度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

  Ⅱ 结构改革篇

  3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驱动因素和绩效影响

  4 中国“四新”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5 深化投资结构改革,保证经济稳定发展——2018~2019年中国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

  Ⅲ 动能转换篇

  6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7 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8 “一带一路”实践六年来的成果、经验及展望

  Ⅳ 风险防范篇

  9 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风险及政策建议

  10 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形势、成因与对策

  11 去全球化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Ⅴ 制度环境篇

  12 新时代减税降费的主要着力点研究

  13 中国服务市场制度开放新发展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14 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改革探索、问题和对策

  Ⅵ 国内案例篇

  15 推动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发展:基础、问题与对策

  16 经济转型下的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

  Ⅶ 国际经验篇

  17 西雅图城市经济转型发展路径与经验

  18 从制造业之都到知识墨尔本——墨尔本经济转型路径及其经验借鉴

  Ⅷ 大事记

  19 中国城市发展大事记

长按或识别下图二维码可购买此书

31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