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打造轨道上的中国城市:解析城市轨道交通

来源:布鲁布客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19-07-29

  2019年7月26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城市轨道交通蓝皮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会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监测技术与数据应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代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等,共1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蓝皮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8-2019)》整体情况作了介绍,随后就总报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体系、智能运维与运营可靠度提升、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需求、运营监测技术发展及应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专题讨论。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大容量、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突出优点,既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也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优化城市结构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水平决定着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秩序直接影响大城市社会与经济系统的运行秩序。

1

  2018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客运量、客运强度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行业监管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逐步投入网络化运营,不同服务范围、不同速度等级和不同敷设方式的轨道交通协同发展,乘客出行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在早晚高峰进站候车、乘车和换乘过程中,存在诸多由于工程项目前期运营需求考虑不足影响乘客出行体验的现象。

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需要持续改进

 

  与单线或多线运营相比,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具有客运组织管理复杂、设备设施关联性增强、运营管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社会关注度提高等显著特征,进而要求运营服务管理更注重统一性、联动性、协调性和共享性。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日益扩大,客运网络可达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乘客在地下空间活动时间增加,公众对于轨道交通出行的依赖性日趋增强。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服务质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服务中在服务质量管理、服务设施管理、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环境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高峰时期限流制约乘客出行效率。随着线网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线网客流量日渐增大,同时因各换乘线路运能不匹配、车站设施布局及通过能力不合理等因素,导致高峰时期站内乘客拥堵,部分城市客流量较大的车站、换乘车站在早晚高峰时期都必须实现车站客流控制或线网客流控制,严重限制了线网的运营能力,大大降低了乘客对于地体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制约乘客出行效率。

  二是配合网络化换乘的车站服务标识有待完善。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标识标贴种类繁多,除了强制规定类有国标和地方性标准作依据,其他标识标贴在图案、颜色、材质、工艺、尺寸以及张贴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了标识标贴风格不协调、不统一,不但乘客易发生混淆,部分车站的整体美观亦受到影响。

  三是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有待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安全方面缺乏系统性标准,相关客运安全要求分散在相关标准中。为应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实际需要,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通常采用铁路标准和国际标准,或制定一些地方标准,但截至目前仍然没有国家标准支撑。

  四是车站服务环境仍需持续改善。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为乘客持续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我国部分车站公共卫生间、无障碍设施等环境仍存在清洁不彻底、故障率高等问题,引发乘客投诉的情况屡现不鲜,距离满足乘客使用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不同阶段,应统筹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网络化运营服务需求,《报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综合考虑车站容纳能力和车辆运输能力的匹配性,设计能力参数、客流预测、设备数量、车站规模等均需做好预留;

  二是建议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对标示标贴进行规范管理,明确管理部门,清晰界定职责权限,提高统筹管理能力,制定车站张贴物标准规范,统一设计风格、材质规格、张贴标准等;

  三是建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尽快推动出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法律法规和运营安全评价等标准出台,便于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开展运营线路安全评价时有规可依;

  四是建议企业采取多种手段,保障车站服务环境,例如加强卫生间改造效率及质量,加强对严重老化设备的及时维修和更换、提高设备响应维修效率等,确保现场乘客服务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行车组织仍以单线运营、网络协调模式为主,在车辆和线路互用、客流和运能精准匹配方面仍需发力

3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成网条件下,网络结构复杂化、客流特性差异化、行车组织方式需求多样化都发生显著变化。网络化行车组织的特点和主要变化主要体现在列车运行计划协同编制、换乘站时刻表衔接、行车组织灵活性需求以及应急条件下行车组织调整等方面。

  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在规模上形成了网络,并且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总体上仍表现为单线独立运营、线网综合协调的模式,在车辆和线路互用、客流和运能匹配方面与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线路与运能匹配方面,受早期地铁设计标准、工程概预算限制和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部分地铁线路客运量增长速度远超客流预测,运营车不足,行车组织缺乏灵活性,线路设计最大运输能力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客流需求。

  一是客流需求时空分布不均衡,运能匹配难度大。单条线路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区段的客流差异性较大,实现精准运力安排既需要足够数量的运用车、可用的交路和可实施的行车组织方案,还需要权衡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运能匹配难度大。同时,市区线与郊区线由于换乘客流影响,可能出现高峰时段市区线无法承受郊区线换乘客流,导致换乘站拥挤,甚至造成站停时间延长并影响行车,导致运能匹配矛盾突出。

  二是运用车不足导致高峰时段客流拥挤,制约行车服务水平。部分线路开通初期的实际客流很快达到近期甚至远期预测客流需求,车辆配属计划通常按照初期预测客流安排,而车辆增购又需要一定时间和程序,导致部分线路运用车不足,高峰时段客流拥挤,制约行车服务于水平。

  三是精细化运能提升亟需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协同发力。线路运能是否充分发挥高度影响网络化运营水平,其中既涉及信号系统、车辆和线路等基础设施和装备的技术条件,还与列车站停时间、折返时间及出入段(场)时间等运营管理要素密切相关。线路折返能力和出入段(场)能力成为压缩行车间隔的瓶颈,确保满足正线行车间隔需要。另外,部分城市的地铁线路,列车车门和站台门关闭后,仍需10秒左右时间列车才能启动,同样影响线路运能,需要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协同进行精细化运能提升工作。

  四是局部列车晚点可能导致网络拥堵快速传播,需高度关注网络韧性问题。随着网络规模持续扩大,单条线路列车晚点会造成后续列车晚点,造成换乘车站的站台或换乘通道客流拥挤,从而导致晚点传播。某城市地铁线路曾发生列车晚点导致线路个别车站大客流现象,短时间内乘客快速疏散地面换乘公交、自行车和私家车等交通方式,甚至造成区域地面交通拥堵。

  针对运能与客流匹配方面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鼓励开展运营期间客流预测,做好运能匹配分析工作;

  二是探索运营初期按照近期配置列车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三是充分利用运力资源,深挖现有运能潜力;

  四是做好线网换乘衔接,开展网络韧性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突发事件具有小故障、大影响的特点,应急管理工作应重视综合协调和搭建行业经验分享平台

5

  随着网络化运营规模逐渐扩大,线路之间关联度越来越高,运营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具有更大不确定性,网络化运营对运营突发事件处置要求逐渐提高,整个网络客流叠加效应愈发明显,不同线路之间的关联性增强,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及其影响,对服务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运营突发事件造成的故障效应被不断放大。

  其次,网络化条件下管理区域和跨度不断增大,不同线路间设备制式不一、系统新旧混杂、技术标准新老交叉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郊区线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设备布置范围更大,由于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及道路运输能力限制,郊区线路应急救援和物资配送难度增大。

  另外,网络化运营对运营风险预警和应急准备提出更高要求,网络化应急管理不仅强调事后的响应与恢复,更强调事前预防,对运营风险预警和应急准备提出更高要求。当城市轨道交通多条线路成网运营后,网络规模和网络效应逐渐放大,小故障也可能造成大影响。线网调度与应急指挥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多个运营主体和控制中心之间的协调管理。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不断发展,将出现多个运营主体,运营主体之间协作需求大大增加,运营主体之间良好协作不仅有利于线路资源整合和统筹协作,更能体现网络化运营优越性。协调是实施网络运营组织工作的关键,网络信息和资源共享、运行系统联动及行车组织调度均在于良好的组织协调。网络化运营下,多条线路分设控制中心,无法很好实现信息共享、调度资源优化配置及互相支援,应急处理时各控制中心在应急指令下达和执行上可能造成一定障碍和延时,不利于全局管控应急处置。另外,发生突发事件后,现场监控、信息报送、应急指令快速传达、客流预警、列车运行监控、数据分析等综合信息量大,且网络中线路越多相关信息量越大,对信息整合要求越来越高。

  二是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控经验不足。网络化运营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较大,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是考验网络化运营管理水平的标志,迫切需要做好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控,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目前,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正在进入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网络化阶段,对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控经验不足。许多地铁的线网应急指挥中心处于筹建阶段,筹备工作经验不足,对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控制经验较为欠缺,在线网监察、统计分析、应急资源协调与分配等方面的积累较为薄弱。

  针对网络化阶段应急管理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

  一是建立具有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功能的指挥中心。正常情况,线网应急指挥中心对各线路运营进行监视和协调,应急情况下对涉及线网运营的跨线共用设备设施具备指挥调度和控制条件。发生突发事件时,实现即时画面推送及定位,协助指挥人员进行决策和处理,协调多个系统之间的联动配合。

  二是探索建立行业运营风险数据库和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建立行业运营风险数据库,对网络化运营风险进行识别、登记和更新,建立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建立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平台,对应急处置过程和关键信息进行自愿性的互联网登记,不作为安全评估和事故调查的依据。

图书推介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8~2019)

  主编  崔学忠  贾文峥

  6

  本书是第二部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为主题的蓝皮书,具有原创性、前瞻性、连续性。该报告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联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单位专家共同编撰。

  报告利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2018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情况进行了总结概括,阐明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前期运营需求与后期运营出现的问题间的联系,整理了车站改造、配线改造、增购列车、交通衔接、安全设施布局和设施设备选型等方面经典案例,研究形成运营需求体系,对正在或即将进行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有效为新线建设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参考借鉴。

策划:宋静

编辑:贺斯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