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养老金将要抛弃你?真相是……

来源:布鲁布客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19-07-29

  近日,关于“养老金告急”的传闻再次发酵,经多家媒体引述,“养老金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80后恐无养老金可领”等相关报道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尽管人社部已回应,称养老金的长期足额发放完全能够保证。但对于养老保险问题的争论和担忧由来已久,一有风吹草动都会迅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

1

  养老基金收不抵支,是补缺口还是补账户?与制度缴费率相对应的养老金替代率怎么算?如何才能实现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

  以下将为您一一解惑。

  养老基金收不抵支,是补缺口还是补账户?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责缴纳,用于当期发放;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长期封闭积累,产权归个人所有。在统账结合模式下,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同属一个机构管理运作,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也记录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的同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账户,并在财政部门开设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按照这种管理方式,当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当期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时,政府倾向于拆借个人账户资金,统筹账户越来越严重的巨额赤字由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来弥补,从而使得个人账户账面金额与实际金额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如此大体量的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该如何弥补?历史遗留问题如果由国家财政承担兜底责任,这需要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拿出3.6万亿元用于弥补个人账户空账或赤字问题,各级政府不可能挤出本就十分紧张的财政资金而使之“趴”在个人账户上。为解决个人账户空账规模逐年扩大的问题,2001年中央决定由辽宁省来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并于2008年扩增到13个省份,但此后再也没有新的省份愿意加入,各地做实个人账户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便是完全做实个人账户,又存在做实后的基金如何管理运作的问题。按照基本养老保险管理规定,个人账户基金按一年期银行利息计息,做实后的基金不能进行市场化运营,只能存入银行。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个人账户资金如何保值增值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2010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没有提及基金的市场化配置事宜,即便是实行基金市场化运营,也未必能够保证个人账户制度绝对有效,如果不能跑赢通货膨胀率抑或工资增长率,就不能真正体现效率,这将进一步影响政府做实个人账户的积极性。

2

  与制度缴费率相对应的养老金替代率怎么算?

  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率是决定养老金收入高低的重要指标。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具有强制性,由参保人按月或按年缴纳,带有工薪税的性质。从全国1986~2005年养老保险费率改革历程来看,制度缴费率呈上升趋势。1986年出台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中规定总费率为18%(企业缴费15%),1995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规定总费率为26%(企业缴费23%),2005年出台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总费率为28%(企业缴费20%)。

  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率直接反映为企业劳动力成本高低,根据经济增长理论,高企的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率会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并由此进一步抑制本已疲软的经济增长。正是统筹考虑这些因素,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提出自2019年5月1日起,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统称省)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可降至16%;目前低于16%的,要研究提出过渡办法。各省具体调整或过渡方案于2019年4月15日前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保持养老金缴纳基数不变,养老金替代率将直接决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从传统意义上讲,养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反映个人退休前后的收入变化情况。在研究养老金替代率时,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如果将人的一生分为工作期和退休期两个阶段,其在工作期的保险缴费可以看作一个分期储蓄合约且能够保值,待其退休时分期支取,两个阶段所能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相同,相当于工作期储藏了能够保值的产品和服务以供退休后享用。养老金替代率主要由制度缴费率决定,工作期的缴费率越高,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越高,此即为纵向平衡。从纵向平衡视角看,替代率高低还与法定退休年龄和退休期望寿命有关。但是,在名义账户制的现收现付方式下,退休一代赖以生计的养老金是由当前工作一代的保险缴费来实际供给的,如果要使养老金资源供需平衡,必须保证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与当前参保人员的缴费总额基本相等,此即为横向平衡。养老资源动态平衡就是同时实现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

  为了便于研究,设置统一的计算基准,引入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指标,以此来近似表达养老金替代率。

  从纵向平衡视角看,替代率高低不仅取决于缴费率,还与法定退休年龄和退休期望寿命有关。为了便于研究,设置统一的计算基准,引入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指标,以此来近似表达养老金替代率。在数量上,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等于养老金与当期社会平均工资之比,其计算基础是社会平均工资,而不再是个人退休前收入。从个人养老金纵向平衡角度分析,现假设个人账户收益率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一致,假定参保者25岁开始工作,到60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时的期望寿命为18.81年,则与28%的制度缴费率相对应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为52.10%(28%×35年/18.81年=52.10%)。

3

  如何才能实现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

  养老资源供需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当前企业和个人负担较重,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个人消费能力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不仅无法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率来增加养老基金收入,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降低缴费率。近年来,尽管全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支出项目繁多,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解决养老基金缺口也是不现实的。

  在征缴收入和财政补贴难以挖潜的情况下,提高养老基金投资收益将是增加养老基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根据测算结果,在渐进式缓步延迟退休政策下,如果一次性向养老保险基金划转4万亿元国有资本,那么,保持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所需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为6.46%。对于一项长期投资来说,确实难以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但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采取被动式投资策略获得6.46%的年均收益率是可以实现的,不仅能使养老保险基金在经济发展中保值增值,有助于弥补养老基金缺口,还能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经济社会相关政策是保持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的关键。养老资源供需平衡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系统性,老年群体是一个动态变化和不断更新的群体,而老年群体变化与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建立与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政策支持体系,比如,人口生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培训政策、证券监管政策等,为实现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

图书推介

中国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

——以快速老龄化为背景

 

  本书对缴费率、替代率、退休年龄等养老资源供需参数指标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对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参量指标设置不规范、运行理念缺乏整体性和统筹性以及投资环境不利于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等问题做出基本判断。通过分析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运行机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模型,模拟不同参量条件下的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效果,进而提出养老资源供需动态平衡实现路径。在征缴收入和财政补贴难以挖潜的情况下,提高养老基金投资收益将是增加养老基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相关政策体系建设上,提出改革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和加强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新主张。

胡耀岭 王媛 刘娜娜  著

策划:柯宓

编辑:贺斯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