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数字创意产业蓝皮书: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9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9-06-19

  近日,《经济》杂志社、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数字创意产业蓝皮书: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9)》。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与文化的互动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字创意产业是其中最集中的体现。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技术与文化协同发展的演进史。21世纪以来,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数字创意产业爆发式增长,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科技革命不断将数字创意产业推升至全新的高度。一方面,数字文化行业快速崛起,出现了一批爆发力极强的发展热点,从2012年到2017年数字音乐、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直播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升级和创新发展驱动数字创意装备和创意设计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与此同时,数字创意产业逐渐与相关产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当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元素注入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产品和新业态被不断缔造。

  技术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3D、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等核心技术加速创新发展,促进大数据、物联网、AI、区块链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领域的应用,未来或将形成“平台/场景+内容”“IP+技术”的基本商业模式。在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发展的过程中,有望诞生一批优质数字创意企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和生态。资本追逐的目标也将由渠道逐渐向内容创意领域倾斜。

  版权上,国际上已意识到版权保护在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各国正不断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构建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版权保护体系,成为数字创意产业长期的议程。在中国,区块链技术在网络版权保护领域已初显身手。可以畅想,由于区块链技术的赋能,数字作品作者、内容和时间将可实现绑定,“实现创作即确权,交易即授权,发现即维权”。

  人才上,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推动人才引进计划,打造数字创意产业园。一方面,复合型数字创意人才未来市场需求将会增加,该类型人才也将成为高校培养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数字创意产业园集群优势一旦形成,将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入。

  政策上,《“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相关行业产值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此后,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毋庸置疑,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正处于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的黄金发展阶段。

  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9)》应运而生。本报告分为总报告、技术篇、产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在分析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脉络、政策环境、投融资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以5G、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我国创意产业带来的想象空间和巨大变革,并结合具体案例透视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策略和发展路径。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可以购买本书哦~

1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向好:技术红利持续涌现, 文化消费不断被激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涵与范畴数字创意产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以实体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不同,数字创意产业以CG(Computer Graphics)等现代数字技术为主要工具,强调由团队或个人通过技术,以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开发和服务,强调产品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联结与价值创造。数字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技术、文化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

  蓝皮书分析指出,随着技术红利持续涌现,文化消费不断激活,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向好。

  技术红利持续涌现

  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及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颠覆文化创意市场发展规则。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数字技术催生的新文化创意领域增速远远超过传统文化产业,如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等。随着可穿戴设备、交互娱乐引擎等新产品的不断加入,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将不断延伸,使国际和国内市场更加活跃。

  人工智能技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指出,中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且人工智能产出总量第一。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4亿元,相较于2016年增长67%。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额占全球融资总额的70%,融资笔数占比达31%。截至2018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过1000家。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到960亿元,增长40%;人工智能股权投资规模预计达到652亿元,增速达45%。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人工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人工智能”。相比2017年、2018年的“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2019年报告的表述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从“加快—加强—深化”用词的改变可以看出,我国人工智能已经从初步发展期步入深化发展阶段。

  德勤咨询在《2019年技术趋势报告——超越数字前沿》中提到,过去的10年中,云技术、分析技术和数字体验技术在不断颠覆市场。虽然这些已被熟知的力量不能再被称为“趋势”,但其仍在继续演变发展。最近,区块链、认知技术和数字现实(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物联网等)三种新技术已经进入“颠覆者”的行列。它们正蓄势待发,均有望成为独特的力量。未来5年中,数字现实、区块链和认知技术的重要性,可能会与今天的数字体验、分析技术和云技术不相上下。

  文化消费不断被激活

  在庞大的网络用户基础上,我国居民的数字文化消费被新政策、新业态持续激活。随着“90后”与“00后”两代数码原住民登上数字文化消费的舞台,以及老年用户的上网普及率不断提高,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消费基础。

  政策引导推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发展文化产业刺激国民消费升级已成必须。国务院于2017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也倡导数字文化消费,计划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此外,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的试点工作,2017年累计参与文化消费试点达3亿人次。

  新型业态层出激发了消费者的文化体验感与消费热情。2019年春节期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爆红,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播出、故宫原创彩妆发布与故宫夜场开放等持续推动了“故宫热”浪潮,由此可见文化消费一片繁荣。我国新型文化业态主要基于两种模式产生。第一种模式是,由新兴技术推动形成,如VR、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据易观预测,到2019年,我国VR消费者规模将达到1877万人,潜在消费者为2.5亿人。第二种模式是,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或其他元素融合形成,如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结合而成的影视众筹、传统文化IP“故宫”与彩妆产业的结合等。

  环境趋紧,融资回落,不减数字创意产业增长态势

  蓝皮书分析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于2016年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技术等多重驱动力的推动下,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在资本层面,数字创意领域投融资活跃。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数字创意产业共发生投资事件859笔,投资金额659.3亿元。然而,受到监管政策、市场环境趋紧等因素影响,数字创意产业股权融资规模有所回落。《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数字创意领域融资规模从2016年的812.1亿元下降为254.4亿元,同比下滑68.7%,在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融资占比为5.5%。

  数字创意产业主要分为数字创意技术和装备、内容制作、创意设计服务、外围融合发展四个环节。从子领域来看,内容制作融资规模最大,2017年融资额为181.5亿元,占比达71.3%,分布在直播、影视等领域。2017年,创意设计服务融资67.1亿元,占比为26.4%;而在数字创意产业融资整体回落的同时,设计服务业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和企业需求日益迫切等因素推动下,实现122.3%的同比增长。此外,数字创意技术和装备以及外围融合发展融资规模相对较小,融资额分别为3.6亿元和2.2亿元,总共占比2.3%。

  从股权融资模式来看,2017年数字创意产业的股权融资以增发融资为主,募资额140.2亿元,占比达55.1%;其次是IPO融资,募资额114.2亿元,占比为44.9%。专家李彬分析,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需求特点的不同,其融资模式会有差异。数字创意产业存在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承担风险能力弱、价值评估难等特点,需要通过与资产评估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合作,对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数字创意企业进行评估,以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模式给予融资。

  由于资本寒冬加政策严控,2018年文化产业迎来退潮期,也是过渡期。《2018文化企业金融生态报告》中,“估值缩水”“融资难”“资产变卖”“IPO终止”“并购受阻”等年度关键词都描述着2018年文化金融发展的困境。尽管如此,从行业发展、投资风口、地区发展、政策扶持力度等多角度来看,数字创意领域依旧繁荣。2018年前三季度数字创意产业固定资产净值增速为10.6%。区域发展以江苏省为例,2018年上半年数字创意产业产值呈现73.2%的高速增长。

  数字创意产业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仍显不足

  蓝皮书指出,科学、技术与文化协同基础上的数字创意产业正在广泛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将数字技术、文化创意注入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网络,不断缔造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社会。近年来,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其理论建构、如何结合本地特色发展以及如何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等问题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由于技术变化过于迅猛,传统的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者对数字创意产业进行解读和研究时面临对技术基础及技术演进逻辑的认知屏障,关于数字创意产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都并不多见。

  数字创意产业的痛点之一,就是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的前瞻性和融合性不足,在研究和实践中经常数字经济是一条线,创意产业是另一条线。可喜的是,以腾讯提出的“新文创”为代表,产业自身开始呈现融合引领的态势,商业化的数字创意产业运营主体将其前沿探索实践进行整理,并结合一些产业发展数据报告推出。现阶段,该领域研究更多是产业驱动型,多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一方面,企业本位的研究缺乏从社会视角出发的前瞻性和更多社会责任的属性;另一方面,系统性、理论性的建构型研究成果仍存在很大缺失,有关数字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化,关于其如何推动经济发展还缺乏系统的实证分析,亟须从脉络和理论层面加快推进。

  此外,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容范围界定还缺乏共识。从目前各国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来看,大多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划分的,在国际上还缺乏具有共识性的判断标准,国内也多是以各种细分领域专题性研究报告的形式来发布的,这不利于创意产业的推广和交流,还需要理论界进一步探讨.

  产业、城市、国家:展望数字创意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那么未来几年,数字创意产业如何撑起8万亿元甚至更大规模的产业空间?

  产业:技术为翼,文化为本,资本为媒

  艾媒资讯报告显示,当下文创产业发展呈现:5G发展为文创产业带来更多机会、基于大数据的文化创作正在普及、区块链对于文化版权保护的探索等八大趋势。

  首先来看技术对传统文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依托VR技术,故宫博物院将紫禁城中的养心殿“搬进”了展览;打开小程序《玩转故宫》,游客立马可以开始故宫的线上线下游览体验;如果喜欢《千里江山图》,可以听听采用AI技术打造的《丹青千里》……经过腾讯与故宫的三年合作,数字化技术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了当下,打造出“文化+产业”的融合新范式。数字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提升数字文化内容创造能力和服务能力。通过新技术的赋能,传统IP融入新形式、拥抱新受众,对于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重大。

  未来产业会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3D、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等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AI、区块链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有分析指出,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数字内容渠道提供商的利润被挤压,未来网络金融资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渠道,资本会逐渐向内容创意倾斜。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互联网下半场,单一拥有流量入口、场景优势的企业很难主导市场,老牌巨头和资本新贵的生态化竞争将继续深入,“平台/场景+内容”“IP+技术”或将成为基本商业模式。同时,在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发展的过程中,有望诞生一批优质数字创意企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和生态。

  其次来看技术对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的推动。研究表明,当前国际上已经意识到版权保护在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各国正不断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构建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版权保护体系,成为数字创意产业长期进行的议程。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应用于中国的原创内容交易平台,在网络版权保护领域初显身手。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将数字作品的作者、内容和时间绑定,“实现创作即确权,交易即授权,发现即维权”,违规造假侵权的可能性将进一步降低。不仅如此,数据还将变成有价值资产,分享数据能获得利益。而随着版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护体系的完善,内容付费领域将迎来一波红利,内容创意和消费边界消融,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需求。

  城市:明确优势定位,培养复合人才

  数字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也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数字创意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同质化、重复性建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地区发展优势和特色的定位不明确、不准确,同时人才短缺导致创新能力不足而产生的,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刘德良曾表示,“无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商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都存在较大的缺口”。

  高端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多个城市已出台多部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抢人大战”不断升级。2018年2月,《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推出,对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力度进行说明;2017年底推出的《关于加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应继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升级、实施人才计划和政策,完善数字创意培育和引进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建设和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高校也要创新学科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培养复合型数字创意人才。

  长期以来,不少城市确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自身的文化名片。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龙头,以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群为支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武汉为例,武汉大学教授姚曦在“2018首届武汉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武汉市数字创意产业即将进入爆发期,成为武汉地区产业发展的第五增长级”。再看2018年摇身变为“抖音之城”的西安,其借助新视频媒体有效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能够整合产业链内部的资源,提升产品服务价值,发挥协同发展效应;而集群优势一旦形成,又会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入。未来将在明确优势定位、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新力强的龙头企业,以支撑和带动数字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聚焦“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

  数字创意产品及要素的国家化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通过先进技术和特色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开拓国际市场以及提升国家形象成为重要议题。“一带一路”正是我国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潜在的消费需求,我国数字创意企业可将中国特色文化与受众的文化传统、审美偏好等相结合,设计出适销对路又蕴含文化气质的创意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沿线国家及地区的风土人情也能为我国数字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注入新的活力。而中国文化传播的基础在于对自身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打造,这是国家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越来越多的数字创意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布局的步伐,中国文创“走出去”日益成为一种经济和文化现象。从《王者荣耀》海外版发行,到阅文集团海外门户“起点国际”的搭建,再到百余部动漫海外授权,腾讯在文创“出海”方面做着积极探索。字节跳动通过“自建+收购+投资”成功复制国内产品矩阵,截至2018年6月,其海外用户规模接近整体用户规模的20%。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正以各种形式渗透全球文化市场,其背后是游戏自主研发能力的稳步提升,是文化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未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输出或将从作品出海、产品出海,逐步向文化出海、生态落地转化。

  技术是现阶段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爆发的重要驱动力,文化是数字内容取得市场认可的关键,但是随着产业的日益成熟,单纯靠技术驱动或文化特色创造产业奇迹将越发困难。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跨产业融合更是众望所归。当下,数字创意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新技术引领、生态化运营、国际化发展的新动向。随着“一带一路”市场的深化及产业与理论的齐头并进,数字创意产业只有实现技术、文化、资本的协同创新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才能真正释放出更大的文化与产业价值。

  5G+VR/AR:推动大文娱全新升级

  5G将与各大垂直行业深度结合,有力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数字经济发展新风口。从5G引发的创新性应用来看,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控制自动化等将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但考虑到可靠性与延时性,文娱应用领域对技术的要求较低,使其便于实现。因此,文娱相关领域有望更早迎来机会,娱乐需求或将率先引爆,消费者在5G时代将享受到更多的应用体验,4G时代的应用也将因5G的到来而焕发新的光彩,续燃文娱生机。

  英特尔发布的《5G娱乐经济报告》显示,未来十年,传媒文娱产业将迎来1.3万亿美元的新营收机会,而5G所带来的业务营收将占总营收机会的50%左右。

  《5G娱乐经济报告》指出,伴随着5G的到来,从移动媒体、家庭电视到能提供全新内容渠道的AR/VR都将加速内容消费,并且5G还将增强互动式、沉浸式体验,促进新媒体、AR/VR的潜力释放。同时,报告预测,到2028年,5G用户每月的平均流量将从2019年的11.7GB增长到84.4GB,届时视频流量将占据流量总量的90%。

  每一次通信技术的代际变化都会引发传媒行业内容形式和用户行为的变化,内容形态越来越富媒体化,用户参与程度也随之提升,随着万物互联互通,人们的娱乐消费模式包括内容、渠道、流量分布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4G推动了延时类电子竞技游戏的发展,5G则可能进一步推动AR/VR/云游戏的普及;4G使得短视频为人所知,5G则将推动长视频向短视频形式转变的爆发等,5G将给视频、游戏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且将推动超高清视频的普及,帮助广电行业走出业务困境。

  广电:5G带来新机遇

  近几年充斥于文娱传媒产业之中的“行业式微论”,不断引发争论和热议,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不断开拓新业务,面向融媒体和新媒体开疆拓土。根据《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发展公报》,2018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规模为2.23亿户,收视份额同比有所下降,而OTT、IPTV以及直播卫星的收视份额同比均有所提高。这样的变化不仅是由于新媒体的冲击,更是网络运行速度和产品内容受众定位带来的改变。

  面对广电行业的处境,管理层也出台了相关措施,5G牌照的申请也被广电行业视为市场重建的重要筹码,“智慧广电”随着5G的发展而不断推进。超高清技术应用在电视端,对于OTT、IPTV导致的用户分流有着一定的挽回作用,也为突破电影大屏和手机小屏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使电视屏幕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不被淘汰。5G、超高清视频有可能为广电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传统广电企业翻身成为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活力企业。

  视频:短视频或将爆发

  伴随着5G的发展,用户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对视频质量如画面清晰度、内容、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在5G时代,视频将从长视频向短视频形态迁移,短视频很大程度上将成为最先从5G中获益的行业。在4G时代,传播速度是限制短视频传播的一大阻碍,而5G的优势便是高宽带、低时延,突破了短视频在流量、速度、成本等方面的瓶颈,短视频或将成为人们的基础性文化消费形式并与生活场景不断交融嵌套。一方面,随着5G愈加成熟,AI、4K、VR/AR、人脸识别、动作捕捉等新技术可以迅速为短视频行业赋能,内容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富媒体化,不仅支持VLOG等新媒体形式的普及,更将与其他行业如电商等领域进行深度结合,链接线上线下多元场景。另一方面,短视频内容在经历了原始积累阶段后,将从浅层次的自我表现甚至哗众取宠的表现形式向展现普通人生活小美好、发布政务信息等基础性、刚需性领域转变。特别是短视频内容的创意、创新或将推动新时代网络文化的新发展,文化特质或将成为下一轮平台间较量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短视频的“草莽时代”即将过去,深耕价值内容将成为未来发展常态。总的来说,随着5G到来,短视频行业正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将从底层重塑行业竞争规则与行业生态。

  游戏:AR/VR/云游戏渐成气候

  《2018年全球游戏市场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游戏活跃用户已超过23亿人,并且在未来十年间,全球的游戏用户还将成倍增长,可能达到40亿~50亿人,因此,游戏行业只有顺应形势多元化发展,不断满足众多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5G的超高速、低延时优势将推动云服务发展,高质量VR/AR内容处理将走向云端(储存、计算功能云端化),保障用户体验。所以,对于游戏载体来说,未来的游戏可能会摆脱终端,云游戏成为主流。进一步来说,随着娱乐内容的不断融合,游戏的边界将被打破,届时游戏将能承载越来越多的功能,从单纯的游戏覆盖到教育拓展、互动模拟、可视化设计等,在满足体验感的同时将游戏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APP:超级APP价值进一步体现

  5G应用将促使用户行为改变,进而推动整个流量生态发生变化,届时,超级APP的流量价值将不断涌现。举个例子,微信小程序的原理是开放部分微信数据处理功能,使用户在打开小程序的同时,手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下载一些组件,实现快速使用相关应用的功能,这就让用户不必为了某些需求下载APP而占据内存。目前,微信小程序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人,具有极高的流量价值,但当前小程序的应用仍受限于网速等问题,特别是工具类的应用,而5G则可以解决其痛点,将小程序升级为“超级程序”,使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下载大量内容,或将颠覆现在应用商店的下载模式。

  整体看来,5G对文娱行业从内容到渠道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5G将让体验更加沉浸、互动更加实时、触达更加便捷,进一步推动文娱传媒行业整体创新迭代大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