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9)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9-06-19

  2019年5月3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9)》。

  本书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共同参与撰写的关于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最新报告。书中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18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系统探讨了2019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综合发展、科技、产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与研究。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可以购买本书哦~

0

  2018年广州市创新要素快速集聚,科技金融引领作用显现

  01

  人才培养与集聚齐驱并进

  2018年,广州出台《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实施意见》,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20名位于国际科技前沿的“两院院士”以及20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后备人才。截至2018年10月底,发放“人才绿卡”超过4591张,吸引了一批各专业领域内的“高精尖缺”人才来穗工作与创业。截至2018年底,广州地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20.3万人,高技能人才80万人,在穗全职院士3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03人,在穗留学归国人员7.3万人,持B类以上工作许可的外籍人才1.3万余人。由此可见,广州正加快培养国内领先以及国际前沿的人才队伍,加紧集聚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

  02

  科技金融体系日益完善

  2018年,广州出台《广州市促进科技金融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促进广州市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关键问题;出台《广州市鼓励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围绕创投机构在穗开展创业投资活动给予资金奖励或信贷支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生物科技)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工作方案》,推动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生物科技)赴港上市。此外,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联盟、大湾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深度合作。截至2018年底,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共撬动8家合作银行为全市1262家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超过155.32亿元,实际发放贷款100.36亿元,全国规模第一。广州在新三板及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企业总数达到488家及5678家。汇量科技、卓越教育等企业在港交所上市。总体来看,广州不断完善服务企业创新全过程的科技金融体系,同时,注重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02

  2018年广州市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专利产出加速增长

  01

  知识创新成果显著

  2018年,广州发表SCI论文28471篇(见图1),同比增长15.14%,高于新加坡(15607)、香港(16146)、以色列(19130)、悉尼(20688)。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的17名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等7个学科领域科学家入选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比上年增加11名。2018年广州地区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共7项,占全省的77.8%。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总的来看,广州占据全省基础研究主导地位,化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国内领先,在国际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为广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1

  02

  专利申请与授权加速增长

  2018年,广州专利申请量173124件(见图2),同比增长46.3%,比上年提高26.9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50169件,同比增长35.8%,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从主体来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52.9%。专利授权量为89826件,同比增长49.2%,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797件,同比增长15.5%。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48354件,同比增长2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3.4件。此外,广州47项专利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其中6项专利项目获中国专利银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快增长,显示广州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并将持续支撑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2

  03

  技术研发平台网络化发展

  2018年,广州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9家,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65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总数达到50家,增量与总量均为全省第一。此外,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例如广东聚华建设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印刷OLED显示技术集成与研发公共开放平台”,广州瑞松科技牵头建设省机器人创新中心,金发科技牵头建设省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广州各类技术研发平台相互促进,技术研发网络日渐完善,将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04

  科技孵化稳步推进

  2018年,广州新增孵化器74家,新增众创空间42家,孵化面积达1050万平方米。同期,从孵化器毕业企业765家,比上年增长72.69%;在孵企业达9445家,常驻创业团队数量3351家。截至2018年底,广州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6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41家;共有众创空间196家,其中国家级备案53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37家。总体来看,广州稳步增加的科技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将助力培育出更多优质企业与创业团队。

  03

  2018年广州企业创新亮点纷呈,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2018年,广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04家,总数达到11794家,位居全国第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数达8377家,位居全国城市(含直辖市)第一,占全国入库企业数的6.07%,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497家,占入库企业数的53.68%。8家企业入选德勤评选的“2018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入选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6家企业入选2018第三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榜,较上年增加3家,5家企业入选“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3家企业入选《快公司》发布的“2018年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

  01

  一批企业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018年,广州奥翼电子推出了近零功耗、高性能、可量产的彩色电子纸显示屏,将彩色电子纸显示屏的性能提升到世界最高水平,主导制定了电子纸国际标准。云从科技在跨镜追踪(ReID)技术上刷新三项世界纪录,首次将准确率达到商用水平,同时,推出Pyramidal-FSMN语音识别模型,在全球最大的开源语音识别数据集Librispeech上刷新了世界纪录。迈普医学突破性地开发出中国首个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睿膜/ReDura,远销60多个国家,应用超过10万例。极飞科技P30植保无人机斩获被誉为“国际工业设计奥斯卡”的Red Dot Award红点设计大奖,成为全球农业植保领域中首个荣获“红点奖”的产品。总体来看,广州科技型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一批企业技术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领先。

  02

  企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

  2018年,快决测、甘来科技、万表网等企业纷纷开展模式创新。快决测颠覆了传统的市场调研行业,通过创新的AI和Programmatic技术将研究方法变为用户愿意参与的互动式体验,使企业能够在数字场景中快速获得准确可信的市场趋势,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甘来科技提供AI在新零售领域内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基于商品自由数据、周边用户数据及其他外源数据,多维度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配送线路,是微软全球在智能零售领域签订的深度技术合作伙伴,是行业标准的制定单位。万表网整合线上资源和线下实体店,激活手表生态圈,致力于从艺术鉴赏、专业技师培训的方向打造品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手表垂直电商。

  03

  民营企业支撑创新发展

  2018年1~9月,广州新登记私营企业20.58万户,同比增长52.9%。截至2018年9月,广州科技创新企业累计近18万家,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九成。35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技术中心占据七成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京信通信的移动通信天线产能位居全球第一,欧菲影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CMOS摄像头模组厂商。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广州数控连续18年在国内品牌数控系统中排名首位,昊志机电的电主轴产品在国内市场首屈一指。新材料领域,金发科技是国内最大改性塑料企业。可见,广州民营经济创新活跃,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已经成为支撑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04

  2018年广州创新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势强劲

  0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长较快

  2018年,广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不含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66万户,同比增长36.38%,比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速高10.9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27.8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38.8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到29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倍,比全市合同利用外资增速高117.7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5.23倍、2.41倍和2.29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556.1亿元。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58.5%,教育业同比增长49.5%。1~11月,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4%,比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及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体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增市场主体成倍增长,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发展势头尤为强劲。

  02

  生物医药产业加速集聚全球资源

  2018年,广州医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0亿美元,同比增长120.4倍。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14.59亿元,同比增长8.6%。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全面铺开,以中药、化学药为主,生物药、卫生材料快速增长的医药制造体系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生物药物生产企业龙沙集团(Lonza)、恒瑞医药研发中心、诺诚健华广州发展中心、岸迈生物双抗药生产基地、香雪制药与GE医疗细胞治疗产业化项目纷纷落户。可见,世界级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速集聚广州。

  03

  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平台不断完善

  截至2018年底,广州在人工智能领域集聚了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脑机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基础科研平台,建立了广州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广州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云从人工智能视觉图像创新中心四大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平台。2018年,智湾科技、芯峰科技、达信智能、优策科技、安博智慧教育等37家企业入驻广州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其中,院士级别团队9个,海外归国的创业团队7家,国际合作团队6家。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04

  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截至2018年底,广州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研究中心、国家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孵化基地、国家新能源材料及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雄川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加拿大工程院叶思宇院士氢能团队,成为华南地区第一个氢能领域院士研发团队。总体来看,广州在新能源领域搭建了高端研发平台及产业化基地,掌握了一批前沿技术,发展潜力巨大。

  05

  新材料产业呈现集群发展势头

  2018年1~9月,广州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增加值173亿元。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黄埔、南沙、白云、花都等地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新材料产业群,其中,南沙钢铁基地、广州开发区拥有高端金属材料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广州科学城、从化明珠工业园形成国内技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先进改性塑料产业基地。吉必盛主导制定纳米材料国际标准。金发科技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华南研究院。广州金南的软性磁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5%。可见,广州新材料龙头企业扎堆涌现,正在呈现集群发展的强劲势头。

  05

  区域创新各具特色,广州开发区支撑作用明显

  01

  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2018年,广州开发区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综合考评位居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一。截至2018年底,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37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作为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域,广州开发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0.05%及34.93%,均居全市第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突破14亿元,同比增长4.56倍,占全市总量的56.5%。

  02

  南沙:粤港澳创新合作先行区

  南沙积极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推动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加强科技研发设计、教育、专业服务、跨境金融等领域合作。此外,南沙致力于打造港澳青年北上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和全面融入内地的中转站,建设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和“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等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创汇谷”园区已建成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学院、青年创意工坊等功能区,打造了极具特色的“澳门青创空间”“青创人才公寓”“青创共享餐厅”,并提供企业孵化、法律服务、知识产权、行销服务、人才服务等配套服务,还为港澳青年专才统一配备“港澳青才卡”。2018年,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创汇谷”已进驻港澳青创团队83个。

  03

  番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库

  广州大学城作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的核心,集聚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十三大高校(校区),在校大学生20余万人,博士生导师1300多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长江学者34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7个。建设中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100人,包括两院院士和来自欧美国家的院士1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等全球顶尖人才12人。番禺区还联合52家单位共同成立了涵盖高校、园区、企业、社会组织和众多高层次人才的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构建人才创新优质生态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创新走廊名副其实的“智”库。

  04

  海珠:互联网产业发展引擎

  2018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在琶洲成立,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成功加入中国商务区联盟。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以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为主导产业,区内腾讯、唯品会、小米等13家企业已开展实质性业务。截至2018年9月,外地企业已在海珠区注册89个项目及业务运营公司,总注册资本161.3亿元。2018年1~8月,集聚区企业实现总营收超100亿元,同比增长80%。1~9月,琶洲地区新设立市场主体1300余户,琶洲地区现拥有市场主体1158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企业占比超过84%。随着众多互联网龙头企业的进驻和项目的加快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对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等正在加速显现。

  05

  天河: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截至2018年底,天河高新技术企业达2586家,位居全市第一。4家企业入选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11家企业入选德勤广州高科技高成长20强,均占全市一半以上。2018年1~9月,天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1.74亿元,增长9.9%,领跑全市。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72.3亿元,增长13.5%,占GDP比重为75.2%。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业、商务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121.5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70.6%。规模以上电信业、软件业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9%、55%,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47%。

  06

  2018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仍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突出问题

  蓝皮书指出,2018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是,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广州仍有较大差距。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比较匮乏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拥有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子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拥有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正在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肥拥有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建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从国家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来看,2016~2018年该重点专项中央财政投资13.26亿元,共立研究项目46个,没有一个落户广州。可见,广州缺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不仅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将长期制约广州的原始创新。

  (二)

  掌握的核心技术仍然不足

  从2014年至2018年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公开的发明专利授权来看,广州在计算(G06)、电通信技术(H04)、基本电气元件(H01)、医学(A61)四大全球重点布局领域的专利数量均不足100件。在数字信息传输(H04L)、电话通信(H04M)、图像通信(H04N)、无线通信网络(H04W)等当前新兴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均不足50件。总的来看,核心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重要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和制造仍然依靠国外,众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难以支撑广州产业创新发展。

  (三)

  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偏低

  高技术产业是R&D投入强度相对较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强,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2018年,广州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2%,低于北京(13.9%)和深圳(13.3%),也略低于全国(11.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出口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18年广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为-13.0%,出现明显下降,机电产品出口也出现负增长,增长率为-5.1%。总的来看,广州当前高新技术产品受国外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四)

  部分区域专利申请大幅下降

  2018年,荔湾区专利申请量同比下降42.3%,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下降58.5%,专利授权量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8.5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2.1个百分点。专利既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又是科技创新的保障,能够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荔湾区专利及发明专利增长速度都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长此以往不仅将对其创新发展形成很大制约,同时也将拉低广州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

  (五)

  体制机制的制约依然严峻

  广州涉及创新的科技、教育、人事、经济等主管部门之间存在彼此分割、相互脱节的现象,科技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衔接还有待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准入机制等都还需进一步探索,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这些体制机制制约束缚着广州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

  07

  2019年广州将进一步加快全球创新资源聚集

  蓝皮书指出,2019年,广州将进一步加快全球创新资源集聚。人才方面,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引进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重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院院士。资本方面,将推进风投大厦、新三板大厦、基金小镇、财富小镇等功能区建设,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入驻。企业方面,将聚焦IAB/NEM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每个细分行业的国际前列企业为目标,引进一批集聚国际高端要素、高技术含量的跨国公司,到广州建设(华南)总部或者研发中心。

  08

  2019年广州将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蓝皮书指出,2019年,广州将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广州科技教育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建设。集聚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研究院,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穗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大力支持诺奖科学家或团队以多种形式在穗组建诺奖创新中心。此外,将加快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建立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加快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预计2019年广州专利申请量将达到210000件(见图3),增长率约为21%;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0件(见图4),增长率约为16%。

34

  09

  2019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快速成长

  2019年广州将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度聚焦IAB/NEM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集中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六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布局发展集成电路、石墨烯、区块链、量子通信、太赫兹等未来产业,开展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此外,将探索开展在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结构优化和落地实施。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推进高价值专利技术产业化。构建开放共建、资源共享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搭建面向华南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综合高端服务平台。预计2019年广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将超过7700亿元(见图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保持高速增长,增加值将超过2300亿元(见图6)。

56

  10

  广州产业优势日益凸显,产业生态不断优化

  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工程塑料、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逐步培育出比较优势。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万亿元,占全国交易额的1/8,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全国第一,在全国十大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城市排名中均位列第2位。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已超过500亿元,机器人生产量在全国排第2位。干细胞领域拥有全国唯一创新研究群体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研究成果达到先进水平。小鹏汽车、广汽蔚来、FF关联公司睿驰公司、广汽比亚迪等新势力造车公司聚集广州,其中小鹏汽车成为新兴互联网汽车企业中第一个正式拿到汽车牌照的公司。广州数控是广东省20家重点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国家863重点项目“中档数控系统产业化支撑技术”承担企业。

  从数量来看,2017年广州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951家,在2016年实现突破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2015年净增263家,总数1919家;2016年净增2820家,总数4739家),连续两年净增量仅次于北京,其中大多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目前广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690家,居全国各大城市第4。从质量来看,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科技创新企业不断涌现,10家企业进入2017年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榜单,仅居于北京之后;13家企业进入2017年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榜单,排名全国第1。形成了以金发科技、广州数控、微信、UC动景、广电运通、海格通信、金域医学、赛莱拉、达安基因、视源电子、酷狗音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11

  广州3D打印产业已形成良好基础和先发优势

  广州3D打印产业布局早、基础好、成长快,初具区域龙头地位从区域格局看,广州在3D打印产业布局上起步早、基础好、成长迅速,已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拥有最大规模且涵盖全产业链的企业群体。截至2017年底,广州拥有3D打印企业130多家,居全省第一,约为北京、陕西的2倍以上。同时,广州还初步形成3D打印的全产业链,在3D打印的上、中、下游环节均成功引进、培育了一批代表性企业,初步形成3D打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最早规划设立了集群式发展的产业载体。在市、区政府指导下,广州于2014年成立了广州市唯一一家以3D打印产业为主题的集3D打印设计、研发、软件开发、整机制造和材料供应为一体的新业态产业园——广州市3D打印产业园。2015年,广州3D打印产业园进驻企业尚不足20家,而仅两年后已达50多家,几乎翻了一倍多。目前,园区已集聚网产品能设计、捷和电子、雷佳科技、晶仕科技等知名3D打印企业,初步形成3D打印产业上中下游企业集聚的发展格局。

  三是拥有全国最大的制造业应用市场。广州所在珠三角地区是全国制造业最发达、产业集群类别最齐全、全球供应链最庞大的两大经济圈之一,特别是IT、汽车、医疗健康、珠宝首饰等产业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集群和相对发达的医疗、教育等服务业,为广州3D打印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应用服务市场,这是西安、青岛、武汉等3D打印技术较先进城市所难以比拟的。

  四是拥有华南地区最强大的科研支撑。围绕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广州拥有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电子所、广州南沙3D打印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拥有广东省增材制造应用技术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市工业设计科技园)、国家生物打印工程实验室(广州迈普、华南理工大学)等产学研合作研发基地,并涌现出中国3D打印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的杨永强教授。此外,广州还设立了一批3D打印教育培训基地。总体上看,广州3D打印技术有较好的研学基础,技术引领者地位较突出。

  五是率先发起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和行业协会。2014年底,为打造一个以市场需求为牵引、行业应用示范为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3D打印产业生态环境,强化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由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等机构发起,并联合深圳、东莞等相关专业单位39家一道在广州成立了广东省3D打印产业创新联盟,以加快全省3D打印产业发展和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此外,广州市自身还专门成立了增材制造技术行业协会。

  六是产业初具区域龙头地位,全国占比较高。《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报告(2018)》统计显示,目前,广东是全国3D打印产业发展的最大基地,其中广州的3D打印产业规模约为9亿元,占全省的近三成,产业实力高于北京、西安等传统的3D打印技术强市,而仅次于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区域比较优势突出,战略成长性强,初步奠定了全省龙头引领的地位。

 

  12

  广州22家生物医药企业拥有30项国际领跑技术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了解广州生物医药企业前沿创新技术开发情况,尤其是处于国际和国内并跑、领跑水平的新技术开发情况,以便有针对地整合资源,支持企业创新,2018年初,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启动了广州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查,筛选108家创新企业发送问卷调查表,其中52家企业发回调查表,收集新技术81项。调查显示,广州生物医药企业高新技术创新活跃,本次调研的技术中有国际领跑技术30项,由22家企业拥有(见表1)。

78

  13

  广州制造业新三板企业整体专利有待提高

  发明专利体现着产品和研发创新能力,原始性创新最强,技术含量也最高,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三板企业拥有的高质量专利资产情况。截至2019年2月21日,广州制造业新三板企业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83件,平均每家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6件。109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占比73.6%;39家企业无有效发明专利,占比26.4%(见表9)。总体上,广州制造业87.9%的新三板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10件以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普遍较低,高质量专利储备不足。多数企业专利质量不高,难以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9

  专利维持费用随着维持年限的延长而增加,是否长时间维持专利取决于专利带来的预期收益与专利维持成本之间的权衡结果,通常专利权人主要为技术水平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长期支付维持费用。广州制造业新三板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在5年及以下的共490件,占比71.7%;维持年限在6~9年的有效发明专利共157件,占比23.0%;维持年限在10年及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共36件,占比5.3%,平均维持年限为4.4年,低于《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2015年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6.4年的预期目标,与2020年预期目标9.0年相差4.6年。总体上,广州制造业新三板企业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较短,专利质量有待提高。

  14

  广州独角兽企业成长相对缓慢,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一)数量少

  根据《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评选出的164家独角兽名单,北、上、杭、深名列前四名,分别为70家、36家、17家、14家,集聚了全国84%的独角兽企业,而广州仅有3家,排中国城市第7位。根据《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广州独角兽企业同样只有3家,而根据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公布的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榜单,广州上榜数量仅为2家,显示出独角兽企业在广州的严重缺位。与2016年相比,2017年独角兽企业的更新迭代现象更为明显,根据《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全国新晋独角兽企业62家,其中,北京22家、上海13家、杭州7家、深圳5家,而广州仅1家。

  (二)估值低

  与先进城市相比,广州独角兽企业不仅数量少,且平均估值也偏低。根据《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广州上榜的3家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仅11.87亿美元,在164家企业中分别排名第65位、104位、107位。从总估值来看,广州为35.6亿美元,仅相当于北京的1.29%、上海的3.47%、杭州的2.51%和深圳的6.73%。从粤港澳大湾区范围看,广州独角兽企业数占湾区总量的13.04%,但其总估值却仅占5.39%,充分表明广州独角兽企业估值偏低。进一步从超级独角兽情况看,2017年,全国共有10家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而广州尚没有一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出现。

  (三)成长慢

  根据《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全国共有34家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估值总额提高1117亿美元。其中,估值增长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滴滴出行(222亿美元)、宁德时代(170亿美元)、菜鸟网络(123.1亿美元)、美团点评(120亿美元)、今日头条(108亿美元),而这34家独角兽企业无一家来自广州。报告显示,广州2016年上榜的两家独角兽企业——要出发和360健康,估值分别为10.60亿美元和10亿美元,在2017年的估值并没有增长,仍保持原有水平。这表明,广州独角兽企业不仅数量少,估值成长也较为缓慢。

  (四)行业分布较传统

  战略新兴产业是产生独角兽企业的大本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疗大健康等技术驱动型企业已成为独角兽群体的重要构成。然而,从广州独角兽企业的行业分布看,在新兴产业和技术前沿领域企业较少,如在广州所拥有的12家(准)独角兽企业中,符合证监会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四大进入绿色通道行业的只有3家,其余9家主要分布于电子商务、互联网、大健康、生活服务等相对传统领域,而在估值普遍较高的互联网金融、云计算、新媒体等领域,广州尚无一家企业入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