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祁连山之绿色崛起,为中国西部天然生态屏障疗伤

来源: 布鲁布客作者: 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19-02-13

  告别了春节长假,大家又都重新调整为上班模式,回想假期,大家又是在哪里度过的呢?又有哪位朋友选择了祁连山,感受其壮美的塞外风光?

  今天,我们来说说祁连山......

微信图片_20190213111103

 

  《中国国家地理》曾于2006年推出过一篇《幕后英雄祁连山》,带领读者环绕着祁连山走了一圈,伴随美丽奇特的景观和神秘丰富的历史传说,青海湖、敦煌月牙泉、茶卡盐湖、盐湖地貌、丹霞地貌、河西走廊不断冲击脑海中的印记,将地图中甘肃和青海省的一条分界线逐渐立体化、色彩化、情感化,得出“祁连山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引来了宗教、送来了玉石,更重要的是祁连山通过它造就和养育的冰川、河流与绿洲做垫脚石和桥梁,让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渡过了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与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国人在祁连山的护卫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祁连山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已经跃然纸上,其现况及在当今中国发展中的意义似乎更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 祁连山绿色崛起之区位决定的重要功能

  西北生态的安全屏障

  祁连山地处甘青两省,是生态屏障中的战略高地,具有控制性地位,无祁连之山便无西部乃至全国国土生态安全之稳。祁连山雪山冰川、草原森林连同所涵养的绿洲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北缘,隔断了大陆季风,造就了中华大地东南湿润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这样一个多样性的气候格局。

  能源通道的咽喉要道

  西气东输重要能源通道是中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甘肃段通道从腾格里沙漠伸出,跨越河面穿过南岸的祁连山余脉,东向而去。祁连山山脉及其庇护下的河西走廊,是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和成品油管道的重要通道,在西北油气通道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的咽喉要道。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中的西北油气通道,从中亚及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等地进口油气资源,自中国西北地区入境,并沿西气东输管道跨祁连山脉送入国内。

微信图片_20190213111057

  二. 祁连山绿色崛起之现实样态

  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粗放开发、水电站高强度建设、牲畜超载过牧、基建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持续施压,祁连山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地层结构稳定性降低,水土体污染程度扩大,植被征占面积激增,草场严重退化,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形势严峻。

  开发粗放无序,环境持续恶化

  祁连山区矿产资源储藏较为丰富,是甘肃重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和开发区。然而,受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技术装备水平低、重开采轻保护思想、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日趋严重。经由2017年中央督查组专项督查核实,保护区共计设置探矿权、采矿权144宗,其中有14宗为2014年10月国务院明确保护区划界后违法违规审批延续的,部分涉及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超载过牧普遍,草地退化严重

  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济结构单一,长久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体经济。据甘肃省草原总站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祁连山区天然草地面积1324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452.57万公顷,占34.2%。近年来,牲畜数量增长过快,以草定畜制度难以严格执行,超载放牧现象日趋严重,致使天然草地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现象逐渐突出,畜均草地占有量大幅减少,草畜资源严重失衡。

微信图片_20190213111052

祁连山分别毗邻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生态问题严峻

  旅游监管不力,生态破坏加剧

  祁连山自然、人文及社会旅游资源丰富,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宗教寺院、多民族共融的民族文化、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独特的冰川及侵蚀地貌等,带动了祁连山生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未批先建、管理水平落后、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导致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近年来河西走廊冰川旅游的开发使旅游向林区、草地深处发展,结果人车活动频繁,生活垃圾等各种废弃物的排弃,严重污染了冰川环境,导致冰川区温度升高,加速了冰川消融。

  三. 祁连山绿色崛起之如何实现祁连山生态系统绿色崛起?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树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摒弃片面追求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理念,努力践行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构建适合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的一张蓝图。

  持续推进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继续紧盯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落实探采矿、水电站等差别化退出方案,采取“一矿一策、一站一策、一企一策”措施,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各项整改任务。确保保护区探采矿和违规水电站设施2019年底前全部退出,2018年底前解决林草“一地两证”问题,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实验区旅游设施规范运营,科学核定游客容量上限,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0年完成祁连山生态保护规划建设任务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出,缓冲区人口有序减少。

微信图片_20190213111048

  转变传统GDP考核形式,树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不能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面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中暴露的经济与生态两相博弈的问题,甘青两省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结合实际,取消部分地区传统GDP考核方式,树立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绿色GDP作为综合环境与经济的考核依据,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

  提倡科学民主化的决策模式,打破“九龙治水”的传统局面

  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打破一味强调“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充分结合两种方法,体现政府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互动,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性。通过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九龙治水”是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中的沉疴,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需要跨行业、跨部门合作。应加强各部门在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中的职责分工,打破部门界线,强调相互配合、共同治理、共担职责。

微信图片_20190213111044

  构建多元治理结构体系,提倡“环境善治”治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政府职能有所转变,环境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环境NGO和公民社会不断成长,社会公民参与空间的不断拓宽。在这种背景下,应打破传统的政府干预性和管制型治理模式,提倡“环境善治”,融合各种环境主体的力量,建立协同关系与方式,确定环境责任边界,实现治理赋权,通过动员社会最大限度的积极性,创造一系列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促进生态福祉的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与行动策略。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中应注重:

  ①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实施“社区共管”机制;

  ②构建统一规范的综合执法体制和多元一体监督机制;

  ③将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居民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态民”;

  ④重新认识草原围栏建设,适度恢复传统的游牧制度;

  ⑤实施生态扶贫,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发展有效结合。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崛起步伐

  认真汲取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教训,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全面自查整改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促各地各部门抓紧整改落实。突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全省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两江一水”、定西渭河源、甘南玛曲沙化草原等重点生态区域治理,继续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实施,逐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山

主编:丁文广 勾晓华 李育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2018)》是由兰州大学丁文广教授和勾晓华教授组建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编撰的祁连山环境年度报告。
  本书共设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案例篇和大事记五大板块,意在全面揭示祁连山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历史、治理风暴、典型案例、大事记、发展态势及善治建议,向社会各界呈现迄今为止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来自政府、企业、不同行业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众多文件、报告、新闻报道等真实资料的科学分析,突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紧迫性。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以公共利益视角记录、审视和思考祁连山生态环境状况,以真实数据和事实,强调丛书的客观性、真实性和专业性,为环保决策者提供智库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