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山东蓝皮书:山东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

来源:本网转载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8-04-30

  近日,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山东蓝皮书:山东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

  蓝皮书以山东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为主体,邀请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市、枣庄市、济宁市的专家、学者、官员参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经过深入调查撰写而成。全书由总报告、调查篇、发展篇、案例篇四部分共计20篇研究报告组成。

  各报告围绕特色小镇建设、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精准扶贫、城镇化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信访形势、互联网发展、农村环境治理等问题,分析了山东省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从坚持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促进社会保障公平可持续发展、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加强社会领域的精细化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为党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研究背景和依据。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102

  山东省已经进入“未富先老”老龄化社会,养老方式进入多元时代

  蓝皮书利用山东社会科学院2016年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问卷调查的部分数据,对2016年山东省社会发展形势和趋势、各种方针政策的执行效果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2017年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的对策建议。

  蓝皮书指出,山东省已经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近1900万人,占总人口的19%。老龄人口比例居高不下的状况将成为山东省新状态,养老是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

  本次调查显示,80.6%的受访者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障,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其中城乡社会养老参保率分别达81.5%和79.5%,分别比上年增加0.3个和0.9个百分点。为了应对未来日益加大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社会养老保障之外的形式作为补充。2016年,14.2%的被访城乡居民参加了商业性质的养老保险,较上年增加5.5个百分点。

  家庭养老仍然是居民首选的养老方式。在被问及“您/您家老人现在/将来以哪种方式养老”时,89.9%的被访者选择了“家庭养老”,选择“机构养老(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和“社区居家养老(居住在家,由社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分别只占5.3%和3.2%。之所以近九成的被访者选择“家庭养老”,最主要是出于“个人意愿或喜好”(87.3%),传统家庭观念仍然是左右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此外因为“经济问题”而选择“家庭养老”的受访者占比高达71.8%。如何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降低养老服务成本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前提。

  “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是居民养老的最主要经济来源,但农村居民依然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在“您将来打算/目前主要靠什么养老”的回答中,选择“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储蓄”和“家人供养”的居前三位,分别占59.1%、52.6%和42.7%。与上年度调查相同的状况是,城乡居民在养老经济来源的选择上还是体现了较大差异:社会养老是城镇居民养老的首要经济来源,69.0%的城镇受访者选择用“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养老,其次是靠“个人储蓄”(55.9%)和“家人供养”(35.3%);但在农村,52.5%的受访者选择“家人供养”,而依靠“个人储蓄”和“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养老的分别占48.3%和46.2%,居第二、三位。

  养老金并轨体现了社会公平。为破除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养老金双轨制,促进社会公平,山东省于2015年7月发布了《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了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标志着全省养老金“并轨”正式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对这一政策的施行,93.6%的居民表示支持,并对其实施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29.0%的被访者认为养老金并轨“实现了公平,大家都按同样比例缴纳养老保险”,52.5%的人表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双方养老金收入差距缩小”,认为“没有实现公平,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调整让其养老金总体待遇不变,双方差距依然明显”的只占16.7%,认为“无所谓,双方养老金差别原本就不大”的占1.8%。

  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在山东省正在逐步推开。服务价格是社区养老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调查发现,社区养老服务收费合理,但服务项目相对单一。76.6%的被访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养老服务的收费“比较合理”,认为“不太合理,价格偏高”的只占19.3%,还有4.1%的居民认为“可适当提高价格,保障服务质量”。就具体服务项目而言,山东省社区所开展的养老服务主要集中于“健身娱乐”和“医疗保健”方面,分别有71.3%和58.7%的城乡社区开展了“健身娱乐”和“医疗保健”服务,开展“学习教育”和“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社区分别占19.7%和19.4%,其他养老服务项目,如“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紧急救助”等在社区的开展均相对不足,这在农村社区尤为明显。不仅如此,目前社区主要开展的养老服务与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也不太匹配。在被问及“您/您家老人最需要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是什么”时,选择“医疗保健”和“日常生活照料”的居前两位,分别占75.6%和46.9%。

  为预防老龄化加速带来的社会风险,增加社会发展的劳动力供给,加强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延迟退休年龄是一项议论多年的政策选择,但这一政策的推行可能将面临较大阻力。本次调查显示,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被访者只占46%,反对者则占54%,其中城镇居民反对者比例更是高达61.9%,反对该政策的女性比例也高达57.8%。在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被访者中,28.1%的人表示“担心自身健康”,21.9%的人担心“工作劳累”,19.5%的人“希望早点拿退休金享受生活”,认为延迟退休“不利于年轻人就业”的占16.7%。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推行方式,52.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循序渐进地延长退休年龄(如每两年延长一岁等)”,22.4%的人认为“先延长短缺型人才的退休年龄”,主张“一刀切”的占19.2%。

  调查发现,“患重病”和“经济困难”是全省居民最担心的养老问题。54.6%的被访者担心目前/将来养老过程中遭遇“患重病”,24.5%的人担心“经济困难”,分别有11.8%和4.8%的被访者害怕“没人照料”和“孤独,没人陪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扩大,更多家庭、社会需要的养老服务内容将被引入养老行业,养老模式走向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山东省应该未雨绸缪,加快完善与此相适应的地方性养老法律法规,形成多元化养老资源供给格局。

  山东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压力有所增大,四种情况值得关注

  为全面了解山东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及其就业(失业)状况,济南大学与山东省就业开展了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抽样调查。

  蓝皮书指出,本次抽样调查全省城镇失业率为4.31%,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本次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比2015年山东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35%高出0.96个百分点。然而,在当前全国经济形势进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宏观背景下,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稳定就业压力将有所增大。除了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外,本次抽样调查显示,有四类情况需要着重关注。一是长期失业情况,超过两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调查表明,失业人员中最近一次失去工作距现在两年以上的比例为60.4%(半年以内的仅为13.0%)。长期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女性、40~49岁年龄段、初中及以下学历以及非技术和技能群体中。二是隐性失业情况,调查显示,失业人员失业前就业主要集中在个体、私营与国有企业,合计占63.2%。随着当前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以及供给侧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一些经营困难的个体、私营、国有企业,特别是其中产能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一些面临困境的事业单位中,不充分就业现象将会增加,通过采取降低待遇、缩短劳动时间、待岗轮休等应对暂时困难的方式将会增多,导致隐性失业增加。如果暂时困难长期得不到缓解,隐性失业将逐渐显性化。三是自愿失业情况,失业人员失去工作的主要原因中,选择自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比例为23.1%,自愿失业现象主要集中在女性群体,在20~29岁年龄段(“85后”~“90后”)的青年失业中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自愿性失业。四是重点行业情况,失业人员失业前工作单位或经营活动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分别为39.1%、18.7%、12.6%,合计超过七成,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这些行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应以特色产业影响力作为特色小镇遴选的重要标准

  建设特色小镇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早在2015年,青岛西海岸新区便开拓性地开创了山东省内特色小镇建设的先例,2016年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创建特色小镇的目标,并对创建标准、内容、程序、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进行了布置。全省各地抢抓机遇,迅速反应,依托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按照产业集群理念做足拉长产业链,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大企业担任小镇建设运营的主体,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将周边景区建设纳入小镇整体规划,充分发掘当地特色文化与历史传统,农民社会福利改善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创新创业的氛围正在小镇形成。但特色小镇建设仍面临和存在着管理体制机制、资金、土地、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桎梏。

  蓝皮书指出,应以特色产业的影响力作为特色小镇遴选的重要标准。根据山东省特点,特色小镇创建应聚焦于传统经典产业明显的专业村镇、具有较高历史人文价值的古城古镇、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强的特色园区、国家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周边的特殊功能区这四种类型。以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特色明显和优势突出,作为特色小镇的遴选标准。支持特色小镇培育名企、名家和名品,提高小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山东省现有的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大多是县域经济的中心,尽管其承担着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带动周围农村发展的任务,但有的特色产业并不鲜明。建议参照浙江的做法,淡化其行政属性,强调特色发展,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特性,将特色小镇建设成齐鲁大地亮丽的风景线。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配套政策尚未出台

  推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是山东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重要途径。蓝皮书认为,山东城镇化发展呈加速发展趋势,城镇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就地、就近城镇化特色突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但山东城镇化发展仍存在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今后,山东城镇化发展将表现为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等趋势性特征。

  蓝皮书指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理顺“人、地、钱”的关系,目前,关于人的户籍制度改革进展较快,关于“地、钱”的制度包括财政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进展较慢。从财政分配来看,目前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级别越低的政府的财政保障能力越弱,而低层级政府需要承担的事务却很多,资金往往无法得到保证。从土地制度来看,目前,还没有措施能够有效激励农业转移人口放弃农村土地,同时,农地经营规模化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人口转移与土地、资金等保障不匹配,导致地方没有动力承担农业人口转移的成本。另外,农村转移人口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保等配套政策仍需不断完善。关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这方面的政策,但是由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导致随迁子女往往只能在教育环境相对较差的地方接受教育。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