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全媒体时代的中国出版:现实很丰满,未来很骨感

来源:谢寿光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2015-07-03

  文/谢寿光(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

  图书出版在传播学意义上也是一种媒体。而资讯类图书则具有明显的媒体特征。时至今日,中国出版的媒体功能远未呈现,对当下有关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中央的战略布局,诸如“新型智库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均未见中国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和出版企业有所呼应,有所作为。

  出版业的现状与未来

  信息化互联网所催生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书业的挤压似乎不如传统报刊、广电媒体那么大。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所以出版业现在是洋洋自得。国家这些年对意识形态的投入,教材教辅的喂养,书号的政府管制成为当下中国出版业安身的良药,同时也是中国出版业自甘平庸的稻草。所以对于传统书业来说,现实很丰满,未来相当骨感。

  目前报纸、广电所遇到的问题,似乎在图书出版业没有那么严峻,因为最近7年来整个书业的总量是正增长的。但是,如果剔除政府的投入,剔除税收的减免,剔除政府在意识形态阵地的投入,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出版基金,以及“走出去”项目的经费,假设把这些东西去除的话,图书出版业应该说很惨。

  所以对于当下来说,这两年中国书业还是很丰满的,活得很自在,但是未来我觉得寒意阵阵,因为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全媒体出版,特别是自出版,将彻底颠覆书业现在的生存条件。书业如何未雨绸缪、浴火重生,是业内人士值得深思的问题。

  书业不应孤芳自赏,但如果你换个角度,把它当成一个媒体来看待,你的世界、你的感觉就会整个发生变化。

  融合是中国书业生存发展之道

  融合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今天的出版机构,如果还在紧紧围绕着纸书打转、做文章,肯定是很难以持续下去的。纸质图书会永远存在,因为它要满足一些人深阅读、专业阅读和体验式阅读的需求,还要满足作为版本意义上收藏的需求。如果中国书价能与世界平齐的话,中国纸质图书的销售大概还可以提升到现在的两倍,也就是说,现在如果800亿,最多也只能达到2000亿左右的水平。纸质出版还会存在下去,但是它的内容,它潜在的价值只有靠数字化来进一步延伸、进一步放大。

  通过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进行再造。进行再造包括要把自己当成媒体,要立足于自己所做的内容产业的基础上,和各类媒体实行全方位的融合。在数字时代,书、报、刊都是发表工具,只是方式各异而已。现在纸质图书还要用书号管制数量,这已经极其不合时宜。国家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很多智库报告正式发布只能用书号,但是这个报告也就只有两三万字。现在社科文献社已经大量地出版这个东西了。如果管制着书号去控制总数,确实很不合时宜。因此书业应与其他媒体作全方位、全媒体、全过程的融合。

  打造内容整合平台是未来书业之本

  出版业不要怕自出版,国外叫私人出版,实际上就是自出版,应该说这种现象会大量出现的,但是正式的、专业的出版机构必然有生存空间。

  打造内容整合平台,对于出版行业来说,是未来书业之本。因为传统书业是以产品为王的,所以一本书,一个产品,能够让这个出版社在一年时间甚至是一段时间里都非常风光。但是今天这个风光不在了,未来的书业是以内容整合平台为本。未来,专业出版机构必然是专业内容资源的整合商,这个平台里面,作者(内容生产者)、记者和编辑本身会形成一个旋转门,会形成一个互动,身份会自然转换,这时的出版机构与传统出版社的角色或许会有天壤之别!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