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2015年《新媒体蓝皮书》:前方谣言请注意

来源:皮书说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5-06-25

20150610021829C (1)

 

  2015年6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

  2014年是中国大陆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在用户数量、市场规模、技术条件多年高速量化积累的基础上,网络发展进入了质变飞跃的时代。网络安全成为国家战略的关注点,媒体融合成为中央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网络助政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蓝皮书认为,2014年,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化下,中国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快速移动化与融合化助推新媒体的功能不断拓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新媒体与政治、经济、传媒、文化的深度融合效应不断释放正能量。各种新思维、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竞相呈现,助推中国成为移动互联网大国。

  中国新媒体发展十大未来展望

  (1)“互联网+”效应显著,新媒体的经济引擎作用更为突出。

  2015年,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新媒体将加速向全产业渗透,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媒体经济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

  (2)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50%,新媒体用户增速放缓。

  从用户数量发展来看,我国新媒体用户整体规模增速放缓。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6.49亿人,比2013年仅增长3117万人,普及率增长2.1%,达到47.9%。据此估计,2015年我国互联网网民将接近7亿人,普及率达到50%。手机网民将超过6亿人。

  (3)4G取得爆发式增长,促进移动网络应用发展。

  2014年底中国4G用户总数已接近1亿,2015年用户将有爆发式增长,并将进一步促进移动网络应用的发展。

  (4)媒介融合提速,传统媒体不断采用新技术。

  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

  (5)新媒体法治进入常态化和精细化发展阶段。

  自2014年7月出台“微信十条”之后,2015年2月网信办出台“昵称十条”(《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同年4月出台“约谈十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新媒体传播立法在提速,并进入精准化发展阶段。

  (6)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移动出行等移动行业成为热点。

  随着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方面的投入加大,2015年移动金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向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移动出行等移动行业加速布局,这些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移动行业将成为热点。

  (7)智能产业进一步兴起。

  当前互联网巨头和一些风险投资开始涉入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智能家居、3D打印等智能产业,发展移动智网。2015年,新一代的智能产品将进一步丰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

  (8)社交应用平台进一步整合,微视频成为网络消费金矿。

  随着移动宽带的发展,网络视频消费进一步转向移动平台,腾讯战略放弃微博而重点发展微视,微视频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社交应用平台将得到进一步整合,成为沟通、娱乐、生活、购物和学习一站式服务的入口。

  (9)广告进一步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

  作为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日益转向新媒体,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网络媒体成为第一大广告收入媒体,未来网络广告尤其是移动广告的收入份额将继续增长。

  (10)新媒体资本市场仍将激战不止。

  2015年,中国新媒体市场仍然是最具活力的市场,随着新媒体向各个行业的扩散,新媒体巨头加速向多个行业布局,新媒体领域将掀起新一轮资本大战。

  观点一:中国新媒体在全球新媒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一,全球新媒体正在向移动化迁移,中国新媒体“优势”明显。2014年,全球互联网网民的增幅低于10%,但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增长超过20%;平板电脑出货量更是增长52%,处于早期快速增长阶段。当前智能手机用户仅占全球移动用户的三成。截止2014年底,中国网民数量为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台式机网民。网民中利用手机上网的比率达85.8%。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受众正大规模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迁徙。在全球新媒体的移动化转型中,中国迅速积累起庞大的用户规模,并加速4G推广和应用创新,具有极强的“后劲”,呈现“崛起”之势。

  第二,新媒体应用正在向微传播转型,中国新媒体的“先机”突出。2014年全球移动数据增长超过80%,在新媒体的移动化转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应用的变化,除了基于传统互联网的应用也在迅速转向移动化之外,一些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新应用在迅速热兴,例如美国的Whatapp、日本的Line、韩国的Kakao、以色列的Viber等,这些OTT消息服务类的微传播应用不仅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在短短几年内积累起十几亿的用户,还迅速成为向金融、教育、医疗等诸多行业拓展的平台。新媒体应用的微传播转型成为潮流。在这场微传播革命中,以微信为代表的中国创新的微传播应用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占有了“先机”。

  第三,新媒体发展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中国新媒体的“厚度”坚实。当前全球网民已经达到30亿,但在用户增长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已基本饱和,因此,全球下一个30亿网民将有90%来自发展中国家,这将改变新媒体发展的重心。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态势明显。无论是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是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态势良好,用户增长迅速,市场规模极速扩张,新媒体市场活跃度和创新能力飞速提升。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活跃的新媒体产业和最丰富的新媒体应用,是全球最大且仍具巨大潜力的新媒体市场。正基于此,2014年中国政府开启了网络强国战略。

  第四,新媒体传播秩序正在向“共享共治”发展,中国新媒体的“底气”十足。新媒体正加速融入各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互通中,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传播秩序,为各国广泛关注。2014年,我国在互联网名称和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第50次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和第七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等诸多国际会议上不断阐明我国治理国际互联网的理念,即“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2014年11月,我国在浙江乌镇举办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把“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作为大会主题,强调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提出了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诉求。2015年1月,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入选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委员会,代表中国登上了互联网治理的国际舞台。

  观点二:新媒体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升级的引擎

  2014年,中国新媒体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不仅成为传统产业延伸的重要路径,也成为各种服务行业拓展的平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与广大网民的生活深度对接。以互联网网站的类型为例,2014年下半年,43类网站覆盖人数高达4.9亿人,总访问次数达到10142.3亿次,半年人均访问网站2069.9次,平均每天每人访问11.3次。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交往、购物、支付、旅游、教育等各种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新媒体高度“卷入”中国社会。43类网站提供的是分布极广的各种服务,其中覆盖人数超过3亿人的有16种,超过1亿人的有31种。除了传统的资讯门户、搜索引擎、社区论坛等网络应用外,网上购物网站覆盖人数约为4.5亿人,电子支付网站覆盖人数约为3.7亿人,网上银行覆盖人数超过3.2亿人,旅游出行网站覆盖人数达到2.6亿人。2014年以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移动出行等更多的基于移动网络的新媒体应用纷纷涌现,新媒体各类应用已广泛和传统应用实现联合,并全面应用于第三产业,高度“卷入”中国社会。

  观点三: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我国金融生态和竞争格局

  蓝皮书指出,第三方支付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共颁发269号支付业务许可证;2014年全年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达77660亿元,环比增长接近500%。P2P步入洗牌季,并逐步趋于理性。截至2014年12月31日,零壹数据纳入统计的平台共1843家,正常运营的1456家,全年至少有38家线上P2P平台完成融资,涉及资金在40亿元以上。众筹点燃企业激情,开始转型,或朝着更细分的文化、科技、公益、影视等领域发展。截至2014年底,国内已有128家众筹平台;15家主要商品众筹平台成功完成筹资的项目总数3014个,筹款金额约为2.7亿元。互联网理财呈现更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理财产品渐趋理性。网上银行开始起步。2014年12月28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微众银行官网面世,成为第一家上线的互联网银行。

  面对闯入金融业的“搅局者”“野蛮人”,传统金融机构以创新进取拥抱变革,主动“触网”重构金融业。许多银行将电子银行部升级为“互联网金融部”,或者单设相应的部门加速与互联网公司合作。2014年,中国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额462.79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发布“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包括“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信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三大平台,推出了“工行e支付”“逸贷”“工银e缴费”三大理财产品。

  观点四:中国新媒体初步呈现“全产业”发展趋势

  2014年之前,新媒体产业所跨越的行业在不断增加。所以,一般都是采用跨行业指标来说明中国新媒体在产业层面的发展。而在2014年,用跨行业来表述新媒体对于产业渗透的广度,实际上已经不太充分了。因为作为不同属性的产业要素,新媒体已经开始向所有行业领域渗透。从跨行业到全产业,日益移动化、大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新媒体则已经成为具备高强渗透度的产业基因,在不断打造新兴产业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3月中国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实质代表新媒体全产业化发展态势下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即高度连接社会的互联网新媒体是基础设施,高度对接生活的新媒体应用是实现工具,新媒体在生产要素配置中能够充分起到优化和集成作用,可以深度融合于经济产业各领域之中。新媒体既可以是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也可以是创造高效率、最优化的生产关系。

  观点五:未来网络空间将形成中美博弈的国际治理新态势

  该蓝皮书的分报告《2014年网络空间安全发展研究报告》揭示了发生在2014年年底朝美双方网络攻击对我国的影响。2014年11月因为制作了一部名为《采访》的电影,美国索尼公司内部网络遭到破坏,大量内部数据遭泄露;随后,朝鲜整个国家网络遭遇大规模瘫痪,朝政府网站和通讯社网站一度中断。美朝双方相互指责对方发动了网络攻击。由于朝鲜国内使用中国的IP地址介入互联网,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实际上被动地成为此次美朝之间接近网络战级别的安全事件的主战场。

  蓝皮书认为,2014年是我国网络强国的奠基之年,也是中国互联网治理富有成效的一年。中国在互联网国际治理的舞台上已经发出了更加自信的声音。但从网络安全威胁与风险角度看,我们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网络空间的技术、产业、治理等先发优势依然在美欧等发达国家。我国政府、社会、网民的网络空间安全意识仍需不断提升,在战略和策略层面则需进一步落实和创新。

  展望未来,网络空间将逐渐形成中美博弈的国际治理新态势。我们需要强化开放原则,在网络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强国的理念,避免出现狭隘的网络安全观念;在中美网络空间博弈的大局中摒弃过去单向度的思维,不断创新思路,积极、自信应对中美长期博弈的网络治理新态势。

  观点六: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最高峰

  该蓝皮书的分报告《微信公号“谣言”传播研究报告》对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共17周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食品安全(284篇)、人身安全(278篇)、疾病相关(259篇)、健康养生(179篇)、防骗(133篇)、金钱(60篇)、亲子(52篇)。其中,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

  将这625条“谣言”文章按照周一到周日分类分析后发现,周一到周三是“谣言”文章出现的峰值阶段,周二达到顶峰。临近周末“谣言”文章数量会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随后在周六又出现另一个小高峰。

  从7大“谣言”主题典型文章数据库中挑选出35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如食品类谣言:转基因、辣条、假鸡蛋、寄生虫、瘦肉精)进行分析,从“谣言”热点话题讨论热度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一带对于“谣言”热点话题的讨论热度最高。

  防骗类“谣言”关键词讨论热度高的省份主要有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和广东。

  而对食品安全类“谣言”关键词讨论的比较多的省份主要是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广东。

  总的来说,相对中部和西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各类“谣言”的关注度更高,这或许与该地区人群对生活质量更为关注、上网比例高、网络表达能力更强等因素有关。

  观点七: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蓝皮书发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研究者认为,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如2014年8月网传“上海地铁出现老外晕倒车厢无一人相助,反而仓皇逃跑”的视频,不少媒体未核实信息即在微博上发布,引发网民热议,此后上海地铁方面证实消息并不属实,“列车进站后站务员及时上车对外籍乘客进行救助”。

  首发于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占比32%,位列第二。此类媒体基数大,但多为传统媒体转型而成的新媒体形态,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假新闻有10月28日的《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城》、12月17日的《最新中国癌症地图出炉》等。微信平台用户基数大且具备较高的社交媒体属性,其平台内信息封闭性高,倾向于熟人间传播。首发于微信的假新闻只有7%。此外,2014年也有少数假新闻出现于豆瓣平台,如“95后女网友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为一起商业策划性假新闻,还引发全社会关注,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观点八:微信辟谣难度大

  蓝皮书指出,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数量不多,仅占新媒体假新闻的7%。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

  如2014年微信平台出现的“APEC后拆分河北省”的假新闻,虽然在2011年即已出现,事后也有大量网民、媒体辟谣,但此类假新闻深谙用户心理,仍“周期性”出现于微信平台。

  观点九:微信彰显平台属性已形成“超媒体”生态系统

  蓝皮书指出,腾讯公司的强大技术和资金支持成就了微信的“富媒体”特性。与短信不同,微信使用网络流量;与QQ不同,微信增添了语音功能;与微博不同,微信可以即时沟通。而且作为一种自媒体社交工具,随着各种社交功能的添加,微信的传播属性更加复杂,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微信中都有所体现,传播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媒体”。

  微信后期版本通过微信支付、微信游戏,以及对商家的服务平台开放,让微信看起来不仅仅只是一个自媒体,有学者将这种商业化过程称为一种“去媒体化”。这让微信看起来更像QQ、TalkBox(一款由谷歌官方开发的系统工具软件)、Path(社交网络)与Instagram(一款移动应用)的混搭,越来越彰显了其作为平台的属性,形成一个“超媒体”生态系统。

  观点十:政务新媒体存在大量“僵尸账号”

  蓝皮书分析了6大新媒体族类14个移动媒介平台上的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指出尽管当前政务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及时“占领抢位”,大胆体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但是,进一步的观察调研显示,各类政务新媒体平台均存在大量的“僵尸账号”,对新媒体研究和认知不足、盲目跟风、无力运营、顾此失彼是存在“僵尸账号”的四大因素。例如,政务短视频类账号中,有57.33%的账号是零发布或久不更新,另有24.73%的账号或因早期进驻平台“试水体验”,发布了与党务政务毫无关联的、完全私人化了的家庭生活场景类短视频且长期存在,政务短视频账号整体活跃度和内容符合度不足5%。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演进、形态分化和受众注意力动态迁移的大时代背景,未来媒介更新的周期必将越来越快,媒介形态也必将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从当前中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的现状来看,对互联网本身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尚处于一种浅表层面,发展的短视与浮躁氛围日渐显露。一如有了“微博”和“微信”之后,便有了随后出现的一系列新锐的“微媒介”的格式化概念追逐;或者在创新传播方面时常出现诸如“国内首家”“全省首个”“本市第一”等虚名化的口水仗与争夺战;抑或仅仅将政务新媒体单纯理解或定位为一种媒介、平台或渠道,作为一种延伸宣传的工具应用。从根本上讲,新媒体是一种话语权力体系的解构和重构社会格局的隐形的或塑造或破坏的巨大能量体。政务新媒体虽然平等参与其中,但背后实体所拥有的丰厚的信息资源、权力资源、服务资源和传播资源是任何组织或个体无可比拟的,如何真正实现媒介融合、整合资源,服务并服从于社会进步和民生发展的良性交互的大生态,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命题。否则,或像“猴子掰玉米”般,最后手里只有最新掰的那一个。

  观点十一:“三低人群”依然是微博主力军

  2013年该蓝皮书发布的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多是“三低人群”,即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的人群。这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时隔两年,据最新版蓝皮书分报告《微传播格局中的熟媒介——2014年中国微博发展报告》显示,微博用户的这一基本特征依然明显。

  从年龄来看,青少年占比接近8成,仍为微博用户主体。其中,20~29岁微博用户最多,为8869.7万人,占微博用户比例达到28.92%;10~19岁用户为8056万人,占比为26.26%;30~39岁用户为7211.6万人,占比为23.51%。此三个年龄段用户总计占比高达78.69%,与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此三个年龄段的用户占比接近。在总访问次数、总页面浏览量和总访问时长等数据上,10~39岁青少年亦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用户,是微博的主体和活跃用户。

  从学历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微博用户占七成,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微博用户活跃度增长,整体呈现低学历特征。其中,初中用户为8137.1万人,占比26.53%;高中/中专/技校用户为9698.5万人,占比31.62%;小学及以下用户为4112.9万人,占比13.4%,即高中及以下学历用户占比达到71.55%。该比例低于中国互联网用户该学历段的占比(78.50%),同时亦低于2013年微博用户该学历段的占比(77.9%)。由此可见,中国微博用户学历特征接近于中国总人口学历特征。从活跃度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尽管人数占比为15.08%,但其总访问次数占比达到21.71%,总页面浏览量占比达到20.71%,总访问时长占比达到26.26%,即其活跃度比2013年(14.4%、15.6%、16.1%)有较大幅度增长,这表明微博的理性程度有所提高。

  从收入来看,微博用户平均收入水平依然较低。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微博用户约占9.93%,5000元以下的则占到90.07%。其中无收入群体最多,达到8898.7万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