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邹佳琪作者:首都文化贸易蓝皮书
发布时间:2022-09-05
2022年9月3日,首都国际服务贸易与文化贸易研究基地、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研究基地、首都对外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首都文化贸易蓝皮书: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22)》。
蓝皮书指出,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2021年,北京文化产业总体持续稳步发展,出海势头良好,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北京文化产业贸易发展面临全球经济下行增加对外文化贸易成本、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总体动力不足、文化与产业融合不充分、文化贸易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为此更要把握好北京文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机遇。
第一,政策指明文化行业发展方向。2021年5月6日,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强调,到202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结构布局、产业规模都要有一定的优化和增长,在创新发展方面要有所突破;文化供给质量应明显提升,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文化及相关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应进一步提升,要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此外,《规划》还强调传统文化行业要搭上数字化的快车,抓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大趋势。同时,《规划》也讲述了文化产业应配合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工作方向,统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版权保护完善利于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发展。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各方利益,以建立良好的产业秩序。文化产业在美国又被称为“版权产业”,足可见版权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增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版权保护制度可以有效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2021年6月1日,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正式实施,这对我国版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著作权法》的修改与实施维护了版权秩序,规范了行业管理,对于提振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的版权保护日益对标国际标准,更加便于我国接轨国际知识产权大环境,与其他国家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贸易发展,这也为北京文化产业贸易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合作基础。
第三,线上消费涌现文化产业新业态。线下的文化产业积极自救,寻找打破地域、时间限制的方式,引入“云”形式,解放了传统的线下参与模式,“云看展”“云演艺”“云旅游”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转“危”为“机”。线上的文化产业积极优化自己的产品,致力于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线上文化消费市场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业态,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力量。大力发展线上文化消费市场,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有利于开发文化产业更深层次的活力。
(参见《首都文化贸易蓝皮书: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22)》p6-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