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PPP投融资模式仍需突破四大瓶颈

来源:张雯鑫作者:中国PPP蓝皮书

发布时间:2022-01-14

  2022年1月10日,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PPP蓝皮书:中国PPP行业发展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在我国,PPP投融资模式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社会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PPP投融资模式的拓展。

  (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PPP投融资模式引进的时间比较晚,在国外有很多国家已经把PPP投融资模式发展得非常成熟之后,我国才慢慢地将PPP模式引入,这就导致我国PPP投融资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毕竟引入的时间太短,有些问题我们还没发现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经历。理论可以提出来,但是实践起来面临很大的难关,再加上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与PPP项目投融资直接相关的政策,导致社会资本投入PPP项目得不到法律法规的保障。比如PPP项目投融资在招投标时不允许对标书的相关条款进行变更,这是由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一致造成的,导致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对PPP投融资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制约,不利于我国PPP项目的推广。

  (二)PPP项目以公共服务为主,缺少创新型金融项目

  基于对PPP模式的概念理解,PPP融资是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并投入一定的资金共同来完成项目的建设与运维。在该合作模式下成立的公司团体围绕项目独立运营,其承担的风险比例根据资金投入比例来分配。但是,PPP项目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在短时间内很难回收成本,更别说获取收益,公司的现金流无法从头到尾覆盖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支出,导致很多PPP项目运行到一半就缺少资金,无法正常实施,甚至直接停止失败。在我国目前PPP项目的资本市场上,大部分金融机构缺少对PPP风险的判断经验,它们放贷的标准是考察该项目所依赖公司的信用和担保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这就导致项目融资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还是要通过公司的信用和担保去为项目融资。

  (三)PPP项目的投资收益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由于具有政府参与合作的性质,PPP投融资模式更多地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项目回收资金、获取收益的时间较长,导致放贷方的风险增大,所以很多放贷方不愿意向此类基础设施项目提供长期大额贷款。从PPP项目的特点来看,其项目大多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而这些项目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来维持。基于此,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去投资这些项目,因为它们难以维持这持续输出的现金流。而且PPP项目的赢利周期非常长,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可能根本维持不到回收收益的时候,投资人获得的实际收益可能会更少。因此,PPP项目通常不是企业的第一投资目标,因为PPP项目很难满足企业的投资标准和企业投资人的利益需求。

  (四)地方政府对PPP项目的扶持力度有限

  在现实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PPP项目的合作期限和金融产品的期限并不匹配,导致很多PPP项目没办法通过一次融资就获得满足自身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而往往需要多次融资。地方政府缺少对社会资本的财政补贴,导致PPP项目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增加整体风险。

  (参见《中国PPP蓝皮书:中国PPP行业发展报告(2021)》p64-6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