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保就业关键在于实现劳动者和就业岗位的重新匹配

来源:张天墨作者: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发布时间:2021-01-08

  2020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本书立足对“十四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新冠肺炎疫情后续影响等重大环境变化的研判,在对我国人力资本现状与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人力资本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举措。

  疫情对我国居民的就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2月份城镇务工人员在岗率为64.2%,3月份恢复到77.4%,4月份恢复到95.4%。绿皮书预计,在城镇就业岗位稳定在4.4亿人的前提下,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6%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约为2.1%,实际下降0.9%。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约为42%。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城镇个体收入下降和农民工务工收入下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经受住了内需和外需双下滑的严峻考验,复工复产稳步恢复,就业市场呈现前高后低的“V”字形走势,目前处于恢复期。在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密集型产业和接触性服务业的就业恢复缓慢,食品行业、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行业的就业持续增加,但增加的规模还不足以抵消失业的规模。经济恢复最快行业并不是先前失业最多的行业,这意味着失业的性质正从冲击型失业转变为结构型失业。

  疫情冲击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疫情冲击是一种外在力量,首先使外部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我国的内部需求在疫情冲击之后也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意味着下一步经济发展会进行结构调整,这会带来结构性失业问题。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问题,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让劳动者素质、技能以及大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结构型失业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就业问题不能仅仅从就业角度来看,因为就业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一个结果。从长期来看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必须要将其同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根本上讲,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要从国家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着手。上半年的经济恢复,尤其是第2季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国有经济的逆周期投资带来的。我们要防止刺激政策过头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逆周期投资的规模不应过分扩大。要增强下半年经济增长和就业恢复的后劲,必须把重点转到促进内需上来。

  应对结构型失业,关键在于实现劳动者和就业岗位的重新匹配。现在中国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和过去经济变化发展密切相关。过去我国在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迁移到沿海发达的城市地区,实现了劳动者和就业岗位的匹配,但也使我国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后发展的大势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会看到东部沿海地区或者大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创造速度与过去相比大大减弱,也不再能吸收数量众多的外来劳动力就业。同时,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机会,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下一步发展的大势。在这个过程中,让劳动力供给能够适应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且能够找到适合的劳动力,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看到横向的变化之外,也要看到在这一轮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带来的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就业模式和就业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可以看到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尤其是AI、大数据、互联网、5G技术的应用对就业形态产生新的冲击,这种冲击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会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就业创造分布的地区也有所不同,过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而现在中小城市可能会有一些新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让劳动者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是解决就业问题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需要进一步改革。失业保险制度在应对失业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太大,真正需要失业保险的人不一定能够领到相关补贴,而我国失业保险存在很大的结余。所以说当前的失业保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根上进行改革,让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面临比较大的结构调整的时候,让失业保险为临时失业者提供一个临时的、短期的基本生活保障。逐步把失业风险相对较高的灵活就业者、农民工等完全纳入保障范畴,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其“兜底保障”作用,在利用大数据等手段遏制骗保行为、提高基金安全性的同时,科学设定适应非标准就业人员特点的参保门槛、支付标准。

  (参见《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p173-17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