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预计2025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0.62年

来源:张天墨作者: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发布时间:2021-01-08

  2020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本书立足对“十四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新冠肺炎疫情后续影响等重大环境变化的研判,在对我国人力资本现状与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人力资本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举措。

  绿皮书分析指出,中国教育人力资本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教育人力资本满足产业和就业结构需求的压力在持续增大。“十四五”时期,教育人力资本对调整和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继续实现持续较快增长非常重要。绿皮书预测显示,“十四五”时期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人力资本的总量和增量都将有所提高,2025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将达到10.62年;新成长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3.02年,其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劳动者所占比重会由“十三五”时期的39.6%提高到“十四五”时期的48.8%。而经济发展和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对教育人力资本质和量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对高质量教育人力资本的需求非常大。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当前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则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2.7年;而如果各行业就业占比和大专以上比例均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水平,则中国需要新增大专以上就业人口2.17亿人。因此,要提升整体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满足扩张性行业对高质量教育人力资本的大规模需求,可以从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系、针对产业需求—人力资本匹配进行人才培养等几方面入手,不仅提升教育人力资本总量,而且改善整体教育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一)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尽管当前中国在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比等指标上接近于发达国家,但由于我国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十分巨大,因而制约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随着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以及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遏制,中国的发展更需要走依靠内生动力的增长模式,而提高教育人力资本水平是实现内生增长模式的核心要求。为此,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根据前文预测的“十四五”期间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需求,建议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十四五”期间可以从维持多年的4%水平提高到4.5%,“十五五”时期争取达到5%,并在2035年之前保持这一比例。为了有充足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可以通过中央政府在教育经费支出中占比、探索开辟新税源等方式支撑教育经费投入。

  (二)完善教育体系,做好提升教育人力资本的有力支撑

  完善教育体系要着重补齐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三个领域的短板。第一,在学前教育方面,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和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拓宽途径扩大资源供给,重点扩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第二,在职业教育方面,主要问题是办学质量不高以及培养学生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要,主要任务是建设完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通过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招生结构,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养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等途径来实现。第三,在继续教育方面,建议扩大继续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不断优化办学和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鼓励学校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可以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为依托,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以成人中等学历继续教育为依托,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

  还建议通过全面普及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以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中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根据预测,即便到2035年达到11.8年,也相当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水平,相当于日韩2010年的水平。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已比较完善,在教学质量、巩固率上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基础教育质量已经得到国际认可,而且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未来有能力进一步加强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因此,将高中阶段纳入实施12年国家免费基础教育作为近期目标迫切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新成长劳动力普遍达到高中受教育水平,这对提升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具有重要意义。从推进步骤上看,可先从地方财力比较充分的东部地区做起,再逐步推广至全国,对地方财政比较紧张的中西部地区,中央应给予适当补贴。

  (三)针对产业需求—人力资本匹配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制造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有很大缺口。为了解决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本之间不完全匹配的问题,建议集中力量进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活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应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扩大知识产权、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的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规模。结合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人力资本提升,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培养。同时,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大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制造业相关核心技术和生产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先进装备制造和基础制造相关专业,加强生产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建设等。

  (参见《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1》p41-4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