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城市气象部门在提升极端灾害的预防预警、加强部门应急协调和联动能力、提升公众科普宣传力度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来源:张天墨作者:气候变化绿皮书

发布时间:2019-12-17

  2019年11月22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一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报告》指出,

  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物质财富,密集规划的建筑和交通,使得北京在极端气候灾害的侵袭下日益暴露出脆弱的一面。2012年特大暴雨之后,城市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从灾害应急管理到城市规划,从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到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进行了政策规划和防灾减灾投资。近年来,北京市应对暴雨韧性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2012年7.21暴雨事件中,北京各个城区均遭受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导致北京城区内涝,引发房山等区县的山洪,受灾严重。而2016年7.20暴雨最大雨量超过500毫米,总量超过7.21降雨量,表现出降雨总量的极端性。对比两次暴雨事件,两次暴雨均为近百年一遇的降雨强度,具有降雨持续时间长、强降雨范围广、降雨总量大的特点,但造成的结果不同——一个酿成巨灾,一个促成雨洪资源的利用。

  这与2012年7.21暴雨事件促进北京提高应对暴雨的防范能力的意识密不可分,其中气象预警能力意识提升尤为明显。工程技术措施、城市韧性的政策机制设计以及提升城市居民的风险认知和防范意识是城市提升韧性的三个主要措施。城市气象部门在这三个领域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北京市气象部门提升暴雨韧性的主要工作和经验包括以下内容:(1)提升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和提前量;(2)加强部门联动会商机制,提升极端天气精细化应急能力;(3)面向社会公众和市场需求,提升气象信息服务能力。

  以上多种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2016年7.20强降雨为例,尽管雨时和总降雨量都超过了2012年7.21暴雨,但无一人伤亡,暴雨韧性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北京作为国际特大城市之一,其提升暴雨韧性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分享价值。未来应注重工程性与非工程性举措并重,以气象部门为例,可以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更多个性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依托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网络平台合作等,推进气象信息的“互联网+”应用。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p343-35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1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