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际社会积极探索气候风险形成机制和应对策略,旨在提高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我国已采取气候风险治理相关措施,取得良好效果,未来仍存在能力提升空间

来源:张天墨作者:气候变化绿皮书

发布时间:2019-12-17

  2019年11月22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一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报告》指出,

  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是全球气候变化对系统造成的影响、系统暴露度和脆弱性是造成系统面临气候风险的三个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类社会在生命财产、设施建筑、农业生产等方面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损害。目前关于损失损害的概念、评估方法和工具,以及政策的方向仍然模糊且存在争议,未来气候损失和损害预测评估将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科学有效地观测并记录适合于综合监测和分析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损害数据,以评估未来气候风险及相应措施。

  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损失损害议题是各方关于气候风险治理的重要议题,该议题通过建立华沙损失损害国际机制和执行委员会、联合其他相关科学机构,共同探索了气候风险治理的概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法。目前,各方要求基于国情提出适用于监测和评估各类气候灾害的方法,在与科学界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寻求新的气候风险管理模式。

  中国政府在国家层面已经采取了应对气候风险的政策措施。未来我国在气候风险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提高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效率、完善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仍具有一定提升空间。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p068-08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1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