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就是要减少气候风险,保障气候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来源:张天墨作者:气候变化绿皮书

发布时间:2019-12-17

  2019年11月22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一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报告》指出,

  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事关国家安全。还指出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而应对气候变化既要减缓,又要适应,实质上就是要减少气候风险,保障气候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绿皮书提出如下中国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一)重视并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和预防,重点关注与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相关的农业、水资源风险加剧、生态安全风险升级、健康安全风险加大等问题的应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人民健康安全。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经济系统韧性;建立多灾种致灾因子实时监测、短期预报相结合的预警预报体系,进一步完善高风险区、高脆弱地区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提升气候变化下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加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投入,在当前以政府财政性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探索在防灾减灾领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公共设施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投入的体制机制,拓展防灾减灾与气候变化应对的资金来源。

  (二)加强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基础研究。加强未来减排情景设定、全球气候模式研究,提升我国在未来气候演变预估方面的科技能力,支撑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话语权提升;提高长期气候、水文等综合系统模拟预估能力,逐步实现从定性分析向定量预估的转变;强化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水、干旱、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及组合特征的影响评估、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开展气候变化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分区研究;针对历史上发生的巨型灾害及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可能影响开展分析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期防灾减灾规划和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灾害风险高发区、连片贫困区、国家重大战略区等防灾减灾应用示范、技术推广。统筹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系统的资源优势,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根据防灾减灾救灾日常业务需求,开展多灾种灾害识别与风险动态评估、全尺度巨灾致灾与成害链综合风险动态评估、流域性特大洪水与灾害链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相关模型及标准体系,持续推动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日常自然灾害应对业务系统。在自然灾害高发区和高风险区、连片贫困地区、重大战略实施区等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推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标准化、制度化,并应用示范、技术推广。

  (四)注重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和保障措施。中国注重开展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将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其中,国家应急减灾部联合推动国家、省、地市、区县、乡镇五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建设,对自然灾害救助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气象部门制定了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应急保障等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我国针对气候变化下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预警预报、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减灾救灾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强化薄弱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灾害风险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科技应急机制;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民教育体系和培训平台逐步建立,对各类群里针对性的开展应急救援能力培训;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p1-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