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四川多种形式探索新时代城乡融合

来源:张雯鑫作者:四川蓝皮书

发布时间:2019-09-03

  2019年7月24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四川蓝皮书:四川城镇化发展报告(2019)》。

  蓝皮书指出,四川多种形式探索新时代的城乡融合。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目标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经城市和乡村“两条腿走路”、要素从乡村到城市单向流动、城乡统筹以及一体化发展等诸多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共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配置以及公共政策之间的差距日趋缩小。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各自的功能和价值日趋清晰,明确二者的边界,使之相对独立又共生发展的重要性凸显。正是在对前期城乡发展战略再认识、再思考的基础上,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战略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城市和乡村的独立地位,强调通过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上的创新改革,实现两个板块之间的互利共融。在这方面,四川进行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探索。

  2018年5月,四川省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县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确定崇州市、郫都区、广汉市等30个县(市、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点单位,从土地、人才、投入、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城乡民生共享机制、乡村治理机制六方面展开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立足基础和条件,抓住自身需求,很多地方开展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崇州市探索以组织架构、空间布局、要素供给、产业生态、社区治理“五个重构”和行政管理体制、规划管理体制、要素配置体制、产业发展体制、社区发展治理体制“五个一体化”,打破乡镇壁垒、区划分割,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泸县针对农村人口外流、宅基地闲置、建设用地配置僵化、土地管理部分失范等问题,建立宅基地法定无偿、节约有奖、跨区配置、有偿使用、共建共享、房地置换制度,倒逼公平、节约、集约用地,推动传统散居向新型聚居转变。荣县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方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转;探索推行“岗编适度分离”、引导县级部门专业人才下乡村、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建立全县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优化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大竹县创新实施“双靠近,三融合”模式,将农村异地搬迁安置点靠近城镇和企业。搬迁前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安置点,搬迁后聚焦安置点适度引进产业,推动安置点与产业“双向靠近、协同发展”,因地施策采取“点镇”“点园”“点业”三融合举措,为后脱贫时代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拓展坚实的持续增收渠道。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成都市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这一殷切希望是对成都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成都把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开创性部分,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价值观和发展理念塑造上,将公园城市的本质明确为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绿色低碳高质量生产。从城乡空间形态上,加快构建“双核+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四级城乡体系,积极探索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城镇体系和散乱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小城市形态的特色镇(街区),引导资金、产业、人口向特色镇转移集聚。从城市格局上,以全域生态资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之“底”,传承自然人文历史,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重现天府之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在城市开发理念和运营方式上,确立了“产业优先、功能复合、站城一体、生活枢纽、文化地标、艺术典范”的TOD理念,划定了TOD综合开发实施范围,并将全网700余个站点按照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和一般级构建了四级分级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对城市和乡村关系提出的新课题,是基于当前城乡关系实际、深谋未来城乡形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全局性、综合性、长远性和持续性。对四川而言,机遇与挑战同在,要审时度势,以必胜的信念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去探索和实践,为四川乃至全国描绘一个全新的市村图景!

  (参见《四川蓝皮书:四川城镇化发展报告(2019)》p6-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