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民间社会组织要更好地“走出去”应注意四个方面

来源:张雯鑫作者:社会组织蓝皮书

发布时间:2019-07-26

  2019年7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民间社会组织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练好内功

  “走出去”之前应当做好扎实全面的准备:应加强机构性学习,了解目标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国家发展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目标国管理境外民间社会组织的相关法规和程序等。同领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联合国机构活动的情况等等。注重本组织的能力建设,制定本组织“走出去”的机构策略和阶段性计划与目标,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规范和国际最佳实践范例,搭建与海外项目管理相匹配的一整套制度(财务、物资、海关、人力资源)、确定可持续的筹资策略。此外,应该尽量了解目标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情况,深入发掘目标地区欠发达的根源性原因、利益相关人群及可利用应对的措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过程中对当地社区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 加强合作

  应了解、借助可信赖的国际机构已有的项目平台和国别经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国际美慈组织”(Mercy Corps)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国际美慈组织”积极协助扶贫基金会的“走出去”项目;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高校机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等专业卫生机构与HPA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积极申请国家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建立全球卫生实践基地、深化中缅边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搭建等开展全球卫生实务工作。

       3. 深入基层

  要让项目落实到基层社区中去,注重群众的获得感。在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应结合考虑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切实需求,以及中国在本地区的援助策略。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以结果为导向,参考并力求契合受援国的国家发展规划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除了自然灾害响应等紧急人道主义救助外,发展援助项目必须贯彻可持续性发展理念,避免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单纯物资援助为主的项目机构进入目标国,前期可以适当考虑以互访学习、物资捐赠的方式作为敲门砖融入当地社区。

       4. 注重研究

  应当重视与国内外智库和研究机构合作,充分了解既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受援国国情和外援现状/需求分析、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价、风险管理等角度总结经验,为制定和完善国别援助方案拿出民间社会组织的具体方案和建议。以真实的数据和事实协助国际发展援助部门的决策过程,以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撑和政策支持。

  (参见《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p275-27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7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