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高考改变国运:逾三分之一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

来源:张雯鑫作者:考试蓝皮书

发布时间:2019-01-21

  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报考人数约有975万人,录取约715万人,录取率约为73%。从数字上看,40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为改观,“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取得长足进步。

  就教育规模而言,全国城乡共有51万所学校,在校学生达2.7亿人,专任教师有1600万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教育体量。就教育普及水平而言,我国2017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高达79.6%,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高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高达103.5%,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同样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制度、丰厚而优质的人力资本积累,往往都会促进经济发展,并产生良好发展绩效,这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中同样得到验证。另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财富的增长,又促使政府和家庭有动力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全球200多个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显示,教育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经济增长的绩效差异上,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绩效差异也体现了这一点。这源于教育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教育和一般的物质资本和普通劳动投入不同。两个人力资本在一起,可能会产生“1+1>2”的生产效率。从宏观上讲,在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相同的国家中,往往人口规模更大的国家增长绩效更好;在我国人均资本存量相同的不同省份中,人口更多的省份经济增长绩效往往也更好。正是因为存在正外部性,一般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教育并使其达到均衡,教育是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需要政府进行调节。

  分析2015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各年龄段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1960年出生的人口开始计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这无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高考和教育对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每个产业都有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含量,产业升级离不开专业知识,产业升级与技能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亟待向高附加值行业转变,但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完善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础和根本。我们简单测算,工业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中高端服务业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如果中国要达到美国8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服务业创造的水平,那么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至少要再提高1~2年。这是什么概念呢?从1998年高校扩招到现在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大概提高了1年,这还不考虑教育质量、边际收益递减等问题。由此可见,打造中国产业和经济升级版,教育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从人类经济发展史来看,教育之于经济社会的战略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阶段,经济个体规模很小,以自给自足为主,教育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影响都较为有限;从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的第二阶段,经济发展以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产品流动和要素流动为核心,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带来经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分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第三阶段,在分工的基础上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资本、劳动和以技术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教育、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在第二、第三阶段,经济增长最核心的驱动力仍然是分工和规模经济。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工和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将越来越小,人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会催生资本对劳动的迅速替代,这将是一个根本性的格局变化。未来将是以制度和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在普遍性的制度竞争、成本竞争之外,创新水平将成为决定一个经济体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因素。届时,人们将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

  (参见《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19)》p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