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高考下高中教育教学亟待全面变革

来源:张雯鑫作者:考试蓝皮书

发布时间:2019-01-21

  这一轮新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的需求与当前高中教育的管理制度、资源配置、硬件设施等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后者在短时间内难以支撑前者的顺利推进,甚至成为阻碍。高考综合改革给高中教育生态、学校内部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上海市的“6选3”模式会出现20种组合;浙江省的“7选3”模式会出现35种组合。部分学科进行分层教学,分两层或三层。为尊重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组合上的选择权,学校必须开设相应的教学班。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得以彰显,走班制成为常态,成为高中学校日常管理内容的一部分。这不但冲击现行传统的行政班管理模式,而且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室规模、管理制度等软硬件设施提出了挑战。

  (一)育人模式和教育创新理念亟待变革

  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要现代化,深化高中教学改革,适应和面对新高考,也必须从创新理念开始。创新理念关键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通过高考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文件指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要求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新高考改革中,“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和多元录取模式等对高中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中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转变应试教育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育人模式需要创新,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决定育人模式,新高考引导下育人目标的重新界定,必然要求高中教育转变现有的育人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高中教育与高中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等都势必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学校不再是“高考加工厂”,不再是传统的大文大理教学模式和固定班的管理模式,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基于学生多种学科组合选择的基础上,开展分层走班教学,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实施有选择性的高中教育。传统具有优势的学科地位或将丧失,教师学科结构面临挑战。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必须全面推进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国家颁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核心表达,是对素质教育的集中阐释。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等育人目标决定课程标准。同时,高考综合改革配合高中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发挥着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的作用。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与价值导向是一致的。同时,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中学校对新课标的落实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效。

  高考综合改革中,自主选科的“6选3”“7选3”模式,赋予高中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分文理科,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改革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引导高中学校育人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建设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师资问题。要求各地提高、优化师资配置,推动教育管理的变革。选科走班要求学校必须提高、优化师资配置,这给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在队伍建设、人事管理方面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新教学班的增加,要求学校增加相应的师资配置。另外,还要培训和引进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选科以及制定生涯规划的教师。而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师资培养的供需矛盾等都制约学校师资配置问题,同时,在学科之间产生师资需求不均衡现象。有的学科选择的学生少,现有的师资产生富余,需要分流。而选择人数较多的学科,师资需求增加,需要继续补充。不同年度之间,学生自主选科分布人数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动,相应地对学科教师的需求产生“潮汐”现象。这严重考验各地教师队伍的动态调节机制。

  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建设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二是学校教室等硬件需求。选科分层走班教学,对学校教室等硬件设施提出更高、更多需求,而当前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该需求。

  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建设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三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是改进教学管理、落实课程建设的重头戏,新高考综合改革使得学校管理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包括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日趋复杂,教学评价体系重构等问题。

  (三)学生选科和生涯规划指导亟须加强

  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是此次高考关注的核心目标。过去教育中,学生的成长规划和兴趣培养一直是教学中比较被忽视的薄弱环节。此次新高考改革,学生选择的学科组合是学生学习、未来求学深造和职业谋划的重要依据。选科和生涯规划成为当下教学改革中的新内容、新亮点。

  自主选科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实中,高中学生在“6选3”“7选3”中存在盲目性、功利化倾向。对青年学生来说,学会选择、善于选择,不仅是应对高考所需,还是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人生考题。要防止选科中的盲目性和功利化倾向。除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一高考之外,另外三门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高校的要求在六门科目中进行自由选择,这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高中学生行使自主选择权的过程暴露一定的盲目性与功利性,理性化、长远化考虑严重不足。

  对于生涯规划来说,它真正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直接需求。人才的系统培养使学习的准备期大大增长,从高中开始准备人生的系统规划成为未来学生学习的必备知识。不过,从学生发展现状来看,生涯规划教育难度大、师资不足。对于多数普通高中和学生而言,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事物,也是一个要求高、难度大的教育科目。高中学生年龄小,兴趣尚不稳定,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知与评估,对未来拟从事的职业更是一片茫然。对教师来说,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开阔视野、战略眼光,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同时要求教师能对每个高中生进行科学评价,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但目前学校普遍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难以开设高质量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见《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19)》p218-2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