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融合与创新是新时代下中国旅游发展的两大核心命题

来源:张天墨作者:旅游绿皮书

发布时间:2019-01-23

  2019年1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在该书总报告中,执笔人宋瑞指出,融合与创新是新时代下中国旅游发展的两大核心命题。

  (一)机构改革之后,文化和旅游如何融合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中央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随后各省(区、市)政府陆续挂牌成立文化和旅游厅(委),文化和旅游机构整合全面开展。在机构整合之后,应以什么原则、按照什么思路开展工作成为重要问题。文化和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应特别关注如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1. 融合原则:“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文化和旅游既有共同特征,也有各自规律。二者有彼此融合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加以推动。对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来说,既要克服惯性思维,避免画地为牢、貌合神离;也要防止简单思维,避免相互替代、违背规律。要实事求是,结合现实需要,明确哪些领域适宜融合,哪些领域应各自发展,从而“和”“合”并举,既强调行政机构和组织管理的统一性,也尊重行业发展和各自特征的差异性,避免为融而融。

        2. 融合思路:依托文化提升旅游,通过旅游传播文化

  依托文化提升旅游,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文化内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手段,使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成为深受当代人喜爱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努力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丰富内涵、拓展空间,推动旅游的特色化和品质化发展。二是要在旅游业既有的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其事业功能,除关注经济效益外,也发挥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功能。

  通过旅游传播文化,亦有两重含义:对内而言,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借助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真正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对外而言,就是通过旅游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3. 融合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为两翼

  目前,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正朝着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而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供给,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甚合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应当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为两翼,加以推进。

  从产业发展一翼来看,就是不断探索新的融合方式,形成新的产品类型和产业形态,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巩固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形成以文化提升旅游产业品质、以旅游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的良好发展格局。

  从公共服务一翼来看,就是要立足于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统筹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设施,结合居民区、旅游区的分布配置公共资源;要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与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一起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并探索制订统一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

       4. 平衡关系:处理好事业与产业、政府与市场、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关系

  就事业与产业的关系而言,文化和旅游二者兼具事业和产业属性,其中,文化的事业属性更强而产业化程度略低,旅游的产业属性更强而事业性特征略弱。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处理好事业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对旅游而言,要转变单一经济导向和增长主义导向,强调旅游业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创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助力国家外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强调政府在保障公民休假权利和旅游权利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对文化而言,就是要重点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分散化、实力弱、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融资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更好地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而言,就需要明确哪些设施、载体和事务具有纯公益属性,应划归事业的范畴,而哪些功能、事务和领域具有纯市场属性,应划归产业的范畴。在动态融合过程中,既要避免混淆不清,更要避免错配、错位和错为。

  就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言,在明确区分事业和产业界限的基础上,要处理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在推进融合发展中的指导性作用,也要发挥市场在实现融合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既要重视“无形之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借助“有形之手”,营造良好公共服务环境,健全市场规则,改革管理方式,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还要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

  就游客和居民的关系而言,不管是当地的公共文化资源还是商业文化活动,都既能满足当地居民需要,又能对外来游客形成吸引。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在共享资源、共用设施、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的可能。要形成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空间、氛围和文化,既保证居民对资源的享有和利益,也让更多游客享受当地独特文化和旅游资源;既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居民的利益诉求。

        5. 融合指引: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要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就目前阶段而言,要特别重视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要全面梳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出台指导意见,构建工作框架,制定工作方案,形成工作指引;要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政条例、政策要求等进行梳理,对不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内容加以修订;要围绕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两大领域,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制订相应的发展政策;要建立可相互比照、彼此衔接的文化和旅游业统计体系、核算体系和政府部门工作考核体系;要制定完善的金融、土地、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保障体系。

        6. 融合重点:选择部分领域为突破口

  文化和旅游各自范围都很广泛。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选择融合基础良好、前景可期的领域进行重点推动。例如,可考虑将博物馆旅游、旅游演艺、主题公园、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文创产品、红色旅游、文化主题酒店和民宿等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明确这些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政策。

        7. 融合主体: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企业

  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融合相比,市场层面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步伐更早。很多文化企业参与旅游发展,众多旅游集团从事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组建一百多个大型文旅集团,有一百多个文旅产业基金,一大批文化旅游企业相继上市,这些都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企业集团、文化企业集团、文旅投资公司、产业基金等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产品、项目、资本、技术等渠道,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具体经营层面的深度融合。要培育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集团;要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业务相近的国有文化企业联合重组,支持旅游集团、出版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做强做优做大;要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市场活跃度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民营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上市。

       8. 融合支撑:知识融通和人才交流

  不管是公共管理、产业实践还是研究教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知识和人才的融合。要打破以往工作的藩篱、消除观念上的障碍、解决知识上的不足、弥补能力上的欠缺,就需要加强知识上的融通和人才上的交流。要通过专业培训、轮岗轮值等方式,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各类人员的融合观念和融合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可发展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基地,适度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

  (二)经济换挡后,旅游业应如何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更加依靠创新驱动,要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优化的经济结构。而这其中,最核心的是经济发展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必然要求旅游业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对此问题的详细论述,参见本书中金准所著《经济换挡期中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创新》一文。

       1. 经济换挡期,对旅游业意味着什么

  正如金准一文中所揭示的,经济换挡期是旅游业从量到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际经验显示,这一时期往往是旅游产业的稳速增效期,旅游消费成为生活必要消费,各项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改革和创新举措频繁推出;另一方面,旅游自身的转型与综合改革的问题缠绕在一起,可能出现旧有模式难以为继,而新的增长方式又一时难以建立的境况。因此在经济换挡期,旅游业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2. 经济换挡期,旅游业应该怎么办

  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旅游业对其发展导向、发展速度、发展手段等进行系统性的再思考。实际上,近几年的“旅游绿皮书”一直如此呼吁。例如,在2015年总报告中,执笔人指出,在旅游为什么发展(产业功能)的问题上,要超越经济功能;“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绩效评估等方面,要摒弃过去单纯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发展的做法,高度重视旅游在民生、环保以及国家战略等层面的作用,要摒弃过去只看到经济成本而忽视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的做法,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最优来衡量发展结果”。在旅游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发展方式),要从“以资源、土地、人力乃至资本等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低成本使用为前提,以规模扩张、数量剧增为内容的发展方式转变到强调质量和效益的道路上”来,“在政策引导、激励机制、配套措施等方面,要通过鼓励开发方式、业态类型、商业模式、服务方式等的创新,降低旅游发展对要素投入的依赖和消耗”。在2016年的总报告中,执笔人再次强调,要“通过产业升级解决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旅游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要“通过提质增效解决旅游业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实现增长的问题”,要“从产业政策优化、企业能力提升以及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等在内的综合创新和集成创新上着手”。2017年总报告再次重申,要特别关注“如何通过集成创新使旅游增长回归到效率提升的主轴”。在2018年总报告中,执笔人又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推进旅游发展改革和创新,发挥旅游作为美好生活风向标、社会融合黏接剂、深化改革突破口、对外开放前沿地、区域发展联动机、现代经济创新者、生态文明引领者、现代治理折射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的作用”。

  总之,尽管改革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但对于当下的中国旅游业而言,又有着特殊的紧迫性。那么,中国旅游业到底要改什么、怎么改,究竟如何实现创新,有待全行业的共同研究和探索。

  (参见《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p22-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