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目前我国金融运行需要关注的四方面问题

来源:张天墨作者:经济蓝皮书

发布时间:2019-07-11

  2017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8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一)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海外需求整体走弱增加我国出口压力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数量模型定量测算的结果显示,若其他条件不变,美国对我国5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对2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后,涉税商品平均出口价格会下降5.33%,美国消费者平均购买价格会上涨6.81%。我们用价格弹性和投入产出表测算,上述价格变动将导致涉税商品对美国出口额下降17.5%,我国出口总额下降1.63%,GDP增速下降0.57个百分点。

  采取反制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美国加征关税造成的不利影响。测算表明,若美国对我国加征第二轮关税(2000亿美元商品),我国反制后(600亿美元商品),2018年和2019年GDP增速降幅将分别收窄到0.19个和0.17个百分点,即贸易摩擦升级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可控。

  不过,如果中美贸易摩擦长期持续,会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重大挑战。贸易摩擦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遏制和打压,对我国中高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产业结构看,贸易摩擦对我国三次产业均有负面影响,对第二产业影响更显著,整体看第三产业占比有所上升。从收入结构看,贸易摩擦拉低总收入,对企业盈余影响更大,对居民收入及政府税收影响相对较小。从需求结构看,净出口的占比下降,居民消费占比相对上升。我们对贸易摩擦后达到最终均衡状态下我国经济指标进行测算,结果如下。

  (1)关于GDP。若美国对我国全部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不论我国是否采取反制措施,均衡状态下我国GDP损失都大约相当于一个陕西省的GDP(约占全国GDP的2.6%)。

  (2)关于贸易顺差。测算显示,贸易摩擦导致进出口规模均收缩,极端情况下(中美互相对对方全部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净出口可能比无贸易摩擦情景缩减10%以上,但总体上我国净出口保持顺差的格局不会因贸易摩擦而改变。

  (3)关于物价、就业和资本回报。贸易摩擦升级将导致总需求减少,全面拉低物价水平。极端情况下(中美互对对方全部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国内CPI、PPI和GDP平减指数将被拉低1.70~1.86个百分点,国内就业人数和资本回报分别下降3.67%和5.76%左右。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将导致投资萎缩,引起总需求的进一步下降,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海外需求整体走弱,向其他国家出口的替代效应有限,我国出口压力增加。IMF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7%,比上期预测低0.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是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多边贸易体系可能被削弱。9月,中国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比上月低1.4个百分点,达2016年3月以来新低。同期,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为52.2%,比上月低0.4个百分点。尽管主要发达经济体PMI继续在荣枯线以上运行,但均有所回落。其中,美国制造业PMI为59.8%,比上月低1.5个百分点;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3.2%,比上月低1.4个百分点,刷新2017年以来低点;日本制造业PMI为52.5%,与上月持平。从PMI来看,海外需求整体走弱,下一阶段我国外贸出口压力将有所增加。

     (二) 国内去产能成效显著,但需关注企业盈利两极分化和工业投资增速低迷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主要过剩行业去产能取得了积极进展,产能利用水平明显回升,相关行业盈利状况得到较好改善,债务保持低速增长。本轮去产能成效显著,推动工业品价格走出了通缩,促进了工业企业整体的复苏。

  不过,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上下游企业盈利两极分化。去产能在较短时间内对供给构成约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的上游行业盈利状况得到较好改善。但在最终需求放缓的形势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未能有效传导至下游产品。PPI数据显示,2018年1~9月,原材料工业品价格平均上涨7.1%,而生活资料价格涨幅仅为0.4%。以民营、小型企业为主的下游行业,受制于原材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增速持续倒挂,盈利状况改善有限。

  二是整体工业投资增速低迷。2017年以来,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水平,而工业投资增速一直低于6%。利润和投资出现背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下游行业面临的原材料成本大幅攀升,利润改善幅度有限,缺乏投资热情和能力。其二,上游去产能行业虽然盈利改善较好,但受制于行政压制产能扩张,大多行业都难以大幅扩大投资。2018年1~9月,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下降17.2%、15.6%、5.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仅分别同比增长2.1%、1.7%。

     (三) 我国居民储蓄率趋势性下降,“储蓄率下降”与“储蓄不足”不完全画等号

  我国居民储蓄中,新增存款和实物投资是主体。不过新增存款占比呈下降趋势,购房等实物投资占比呈上升趋势。目前,居民实物投资占比已接近40%,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储蓄率(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达到历史高位(42.1%)后逐步回落,2015年为37.1%,比2010年下降5个百分点。2016~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增速回落、可支配收入增速基本平稳,居民储蓄率趋于稳定甚至可能回升。

  居民储蓄率下降是多种因素集中反映的结果。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较多人不再创收。二是消费支出较快增长的同时收入增速下滑。三是居民债务利息增多,减少总储蓄。从积极的方面看,我国社保体系完善,有力推动了预防性储蓄的下降。居民储蓄率下降,正在推动投资回落、顺差收窄,消费贡献增强。

  近两年居民提供给其他部门的储蓄资金大幅减少,出现了“居民储蓄不足”的情况。同时在企业去杠杆背景下,企业负债难度加大,更加凸显了“居民储蓄不足”的问题。这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不过,“储蓄不足”与“储蓄率下降”不完全画等号。“储蓄不足”的体现不仅仅是储蓄率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居民要用于归还自身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当年储蓄多于实物投资的居民会增加金融资产或归还债务,增加金融资产的储蓄更灵活,多为主动储蓄;归还债务的储蓄更刚性,多为被动储蓄。近两年归还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

  近两年贷款购房者增多,持续透支未来储蓄。贷款购房者的储蓄可能有适度增加,但主要是房产的增加,而储蓄存款减少、债务增加,从国民经济运行上看,企业部门难以继续获得居民剩余储蓄资金,“居民储蓄不足”问题更显著。

  居民债务存量逐渐增多,较多储蓄用来还债。由于以往的购房行为透支了未来的储蓄,在不购房的年份,储蓄要用于归还自身贷款,难以提供给其他部门。我们测算,2018年居民还本付息金额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接近40%,而且还呈上升趋势。这样,这些居民的储蓄可能还在增长,但主要用于还债,储蓄存款没有增加。

  (四)民营企业融资感受变差,贷款和股权融资增长缓慢

  民营企业投资增速回升,利润增速下降,融资需求上升。2018年1~9月,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个百分点。不过,民营企业盈利状况不佳,2018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0%,持续下行,且低于同期国有企业16.7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升、利润增速下降使得民企对融资的依赖更强。

  不过,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满足程度下降。2018年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5000户企业的调查显示,私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私营企业融资感受指数为44.6%,比上季度低1.1个百分点,低于全部企业0.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融资成本感受指数为55.6%,比上季度高0.4个百分点,低于全部企业0.7个百分点。

  分金融工具看,一是民营企业贷款增长缓慢、成本上升。2018年8月末,私人及集体控股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3%,明显低于企业贷款总体增速。同时,私人及集体控股企业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升,而国有控股企业贷款利率下降。

  二是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收缩。2018年1~9月,非金融业民营企业股票首发募集资金500.2亿元,同比少募集930.4亿元。其中,制造业首发募集资金349.1亿元,同比少募集822.4亿元。

  三是民营企业非标融资也有收缩,但收缩幅度小于国企,利率有所上升。从量上看,20家信托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8月末,私人控股企业信托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5.5%。不过,国有控股企业信托贷款收缩幅度更大,余额比年初减少10.8%。从价上看,2018年8月,私人控股企业信托贷款利率超过8%,比上年末上升了大约30个BP,比同期国有控股企业高近200个BP。

  综合分析,民营企业非标融资收缩幅度小于国企,但贷款增长几乎停滞,而国企贷款仍保持较高增速,国企非标融资下降对民企信贷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参见《经济蓝皮书: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p144-1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